近年来西方的中国古典医学研究,生物医学视角已不再有主导性。取而代之的,是研究者更关注某些重要观念如何在医疗行为中被实践,749从性别进路考掘医籍中的两性关系即为一例。750此处本文关注的是将医籍内容和思想史重要命题如气、脉等相互参照、对比的相关成果。751
夏德安(Donald John Harper)教授认为,湖北张家山出土医籍《引书》中的「天地犹橐钥」一语和《老子》第五章的「橐钥」、「守中」之说有关,但较诸《老子》将其作为单纯的哲学概念,前者则有具体的生理学和工夫论基础。作者认为医书中的「橐钥」并非受到《老子》影响,相反地,其形成可能在《老子》之前。该书的橐、钥,指涉人体的胸腹、肛门两个部位,凭借闭气和缩缸,气在体内运动,如同风箱的拉动过程。752
就医学的角度而论,相较于西方解剖学以对尸体的目验作为养成手段,学科进展倚赖于视觉要素,许小丽(Elisabeth Hsu)教授则认为中国古典医学的特征是医者对活体的触诊。伴随此现象而来的结果有三:第一,与痛觉有关的复合字被施用于身体的某些部位。其次,与脉象有关,用以描述触诊所得结果的字大量出现。第三,原本通过腹腔诊察以说明脏器症状的字汇,逐渐被使用在对皮肤与肌肉状况的描述。753
许教授认为,马王堆出土的《脉书》中,将特定的病症、死候分别对应于循行人体的十一条脉道,这在当时是种新的病因学。而脉字从何进入医学语汇中,被用以形容人体的某些部份?作者列出了西方学界的两种不同说法:何志国(He Zhiguo)和罗维前(Vivienne Lo)等人研究了四川绵阳双包山出土汉代黑色木俑,指称俑体上的红色漆线,可能即是脉的具象化。脉是从工夫论中被发现,并和宇宙论相联系,而非养生或病理学观念下的产物。另一种说法则由R. F.Bridgman提出,认为中国古典医学中的脉道是经由对人体痛点的连结而建立,这个观点为许教授赞成。754由于痛点无法单凭视觉发现,因此秦汉时期的医者必须使用触诊、语言、听觉和患者互动,以便展开诊疗。
作者根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和出土医籍,说明切、循、案、按、探是古方家探查脉的几种途径。然而脉并非一开始就和内脏相关联。一直到淳于意(B.C.205-150)的二十五个医案中,才明确记载脉道与心、肝等内脏相连,为气通行之走道,医者按脉以察验患者体内之气。755除了脉之外,腹部亦是触诊的部位,因为气有时会滞塞于腹部。淳于意的医案即载:患者某有腹满之疾,淳于意以此为气之倒乱、郁积,以针刺而泻之。
根据习见的说法,风常被认为是致病的原因,许小丽教授在另一篇文章对此字有仔细的分梳。756就文献学而言,风字的使用早于气。在工夫的身体与医疗的身体中,这两个字的使用逐渐分化。在秦汉时期,气逐渐用来指涉体内之气,风则用来指体外之气。大抵而言,透过稳定的呼吸步骤,体内之气可使心神宁定。风的用法则和外在环境有关,例如丰饶、生殖意象的风、雨天候,或是与邪祟、鬼等超自然存在有关。她引述Messner和Chen两位教授的研究,说明在先秦时期,心疾的成因是热病,但自唐以后,转而将风病视为导致心疾的因素。757
数术观念在医疗行为中的实践,可见罗维前教授对《黄帝虾蟆经》的讨论。《虾蟆经》在中国早佚,今日所见为从日本传回,成书年代亦难以明确断定。758作者指出,该经叙述「人气」每日根据月之盈亏,在体内不同之处移动,为用针禁忌之处。人气之动犹如天子居明堂或太一行九宫,将宇宙、帝国、人体秩序相对应。759
该书强调医者用针当避病患人气所在之经脉,作者引用席文(Nathan Sivin)教授的研究,指称该书很可能曾经是道教内部的密传。760并佐以图像数据,说明除了该书内容与敦煌医籍有多处相似。作者据此推测,《虾蟆经》的「随月生毁
避灸判法」并不是单独的针灸禁忌,背后可能牵涉到更广大的养生、房中禁忌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