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三化模型,教你用数据说话

路演呈现,我们总会听到一句话:用数据说话。数据,确实可以作为观点的佐证。但是,数据本身是不会说话的。

90% 50万 10000人

以上数据,告诉了你什么?如果没有具体的设计,这些数据只能让人诧异,或者不解。

但是,只要经过形象化、生动化、情景化(“三化”模型)的设计和演绎,数据立马会鲜活起来。

如何运用“三化”模型让数据说话?具体有两种方式。

一、讲故事,“三化”数据

小时候我们都学过一篇文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用一个完整的故事,把“3天”这个数据深深刻在了我们的脑海。

我们都喜欢听故事。故事的语言很形象,情节很生动,而且有冲突的情境。用讲故事的方法,可以轻松运用“三化”来实现让数据说话。

在辅导某航空公司的商务方案设计项目时,一位市场经理抛出了一个数据:92.78%。这个数据首先吸引了大家的注意力。接着,他提问了,大家知道这个数据代表什么吗?没错,准点率。对于航空公司来说,这个准点率已经是非常高了。这个数字的背后,是我们品牌的支撑,是我们团队的努力。围绕这个数字,他顺理成章引出了方案的主题。

在辅导某银行消费金融的工作汇报项目时,一位“服务之星”在汇报里面着重提到一个数字“24小时”。这是一位24小时为客户服务的姑娘。她24小时手机开机,她可以在半夜2点接到客户电话后,没有被吵醒的不耐烦,而是热情倾听问题,并且在半夜就去帮客户解决问题。围绕这个24小时,她形象又生动地讲了一个个小故事,把听众置身于情境之中。让这个“24”小时真的鲜活起来,现场的每个人都记得了这个数字。

二、层层深入,“三化”数据

就如抽丝剥茧,先赋予数据形象,再让其生动化,接着把听众带入情境。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说,“这个怪物很高,足有10米。”“10米”这个数据,略显枯燥。如果听众是小孩子,他们对10米有多高根本没有多大概念,说了等于白说。

如果我们换种说法:“这个怪物好高,足有10米,就像3层楼那么高。”看,是不是赋予了这个怪物“形象”。

如果要打动你的听众,光这个还不够。

“这个怪物好高,足有10米,就像3层楼那么高。最恐怖的是,它不是像楼房那样静止不动,它会突然手舞足蹈。试着想象一下,一幢三层的楼房,摇头晃脑,大踏步向你走来,是什么感觉?如果你要打败它,你至少需要再长高8米,就是9个你叠起来。”

怎么样,是不是更生动,更有了情境感。如此“三化”,数据才真正在说话。

总之,让数据说话,一定要层层挖掘,把背后的价值点挖出来,呈现给听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