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为经济学中的“心理账户”

心理账户是行为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任何消费者在消费行为过程中都有一根隐形的基准线。例如买一件T恤应该在100~199元,买一双鞋子应该在299~499元,再贵可能不会考虑,再便宜或许也不会考虑。
     用户消费水平受制于“心理账户管理”,用户消费多少,直接决定平台客单价。大概率事件永远有小概率例外的存在。个体用户在做决策时虽然有基准线的制约,但往往会受到一些外在因素的影响而违背经济运算法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非理性消费行为。

1.情感权重打破心理账户平衡性

情感包装是基于已有的交际关系,并且找到价值点做提升。有一个稳固的交互关系,再搭配一个适合的节日/事件做氛围包装和增值服务,并且这个增值服务不应该是这个商品所享有。这笔交易看似不平衡,但用户却非常乐意接受。
     促销结合是一个灵活性较强的应用场景,利用氛围浓重的促销节日,天然就有情感基础造势。例如中秋节,定制化组合家人团圆礼包、朋友相聚礼包、送礼必备礼包等,根据交际关系差异定制商品组合。一方面拉动整体订单的客单交易金额;另一方面高低频的商品结合可以推动低动销商品的流转,改善商品结构。

2.情感包装不是道德绑架,需要高度合理化

道德绑架的本质是站在公众化认知的制高点提出不切实际的标准要求,给周围的人带来强大的心理压力。情感包装是前提,不是结果。作为平台方,我们能做的是利用情感引导用户下单,而非单纯的为情怀买单而得不到任何实用价值。
     情侣经济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第二单半价、520会员充值卡、满额即赠……通过情感引导用户消费,并且消费后可以产生更多的增值服务,这个过程都需要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