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挖掘“非顾客”的核心在于核心价值定位

要想让“非顾客”转变成为“顾客”,使品类能够扩大在消费者中的渗透率,还是要跳出产品的物理属性层面,基于用途精准地提炼出独特的核心价值定位。笔者对“核心价值定位”的定义就是:“使品牌或产品在消费者心智中建立独特的价值认知。”这个定义与特劳特的“定位”有所不同,其包含两层含义:

其一,一个产品或者品牌必须具有独特的核心价值,能够满足消费者的核心需求。

其二,这个核心价值能够在消费者心智中占据一个独特的位置,能够与竞争品牌形成明显的差异化。

由此一来,“核心价值定位”就在产品或品牌与消费者心智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避免了过分偏向产品自身或者消费者心智,既不是“有产品、无认知”,也不是“有认知、无价值”,这样的定位才具有生命力!

以海天为例,为草菇老抽提炼的核心价值定位就是“几滴就上色、久煮不变黑”,这个定位非常精准,而且完全能够做到,并非是个噱头。所以,海天在将草菇老抽牢牢印入消费者的心智时,也将老抽品类的核心价值明确了,推动其他区域消费者对于老抽品类的接受。

味事达则推出了味极鲜酱油,其氨基酸态氮达到了1.2g/100ml,着重强调的是“高鲜”,相较生抽而言风味更加突出,甚至在家庭消费中可以替代味精和鸡精,由此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在其带动之下,东古一品鲜、欣和六月鲜等高鲜酱油都相继诞生,推动了生抽、高鲜酱油在家庭消费市场的渗透率。

厨邦酱油从另一个角度提炼出了“晒足180天”,以此与配制酱油划清界限,这个核心价值定位深深地触动了消费者,凸显了广东酱油的工艺特色,也得到了其他区域消费者的认可。在这些领导品牌的成功经营下,珠三角地区的传统老抽、生抽及后来的味极鲜酱油,就这样从广东走向了全国,原来那些广东酱油的“非顾客”,如今都成了老抽、生抽和味极鲜酱油的拥趸,这些功劳都得益于领导品牌对酱油核心价值的独特定位。

企业将焦点放到核心价值定位上,有助于跳出“产品视角”的陷阱。许多企业都将产品当作目的,这完全搞反了,产品绝不是目的,它只是一个手段。这么说对于一些产品至上的企业来说很难接受,但这就是事实,产品只是载体,是消费者满足需求、实现价值的一个载体。

美国广告大师爱玛·赫伊拉曾说:“不要卖牛排,而要卖烤牛排的嗞嗞声。”《营销想象力》的作者莱维特教授也说过:“人们要的不是钉子,而是墙上的孔。”

试看这两个诉求:“这款老抽品质最好,色泽鲜艳、酱香突出、滋味鲜美醇厚、鲜咸甜适口”VS“几滴就上色,久煮不变黑”。请问消费者会如何选择?前者是大多数酱油品牌通用的诉求,后者则是海天草菇老抽的诉求,大家明白差异在哪里了吗?前者只是诉求产品本身的特性,与消费者有什么关系吗?没有,海天草菇老抽则直指消费者使用老抽要实现的最核心价值,那就是使菜肴容易上色好看不变黑,其着眼点不在于产品,而在于消费者使用后的结果。

所以,创新大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就说:“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完成一项任务。”他在《创新者的解答》中举了奶昔的例子:通常奶昔经营者关注的重点就是如何把奶昔做得更香、增加味道、提高品质及降低价格等,但产品的改进并没有显著地增加产品的销量和利润,真实的情况是,这并不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消费者之所以购买奶昔并非是为了使自己健康,而是为了“消磨时光”。原来的做法完全找错了方向,而一个错误的方向无法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

这才是症结所在,“把产品做好比什么都重要”错在没有将焦点放在消费者身上,没有从消费者要利用产品去完成什么样的重要任务上。德鲁克告诉我们,一定要问对正确的问题,问题错了,后面的解答就全错了。

从酱油品类的发展历程来看,就是一个不断扩展消费者任务的过程。早期的酱油并没有这样做,但是后来从沿用粤式酱油对老抽和生抽的叫法就开始界定任务了,老抽用来上色,生抽用来调鲜,再后来更是与烹饪某道菜肴有关,由此出现了李锦记蒸鱼豉油和加加面条鲜。这种关注消费者任务的做法完全是对传统酱油品类的颠覆性革新,由此大大推动了整个行业的市场容量。

食醋品类作为渗透率较高的一个调味品类,却没有获得更大的市场容量,根源在于整个行业都未能从消费者的任务上进行深度思考。从产品的角度看,现在主流的食醋仅仅只是突出产品自身的特点,陈醋、老陈醋、山西老陈醋、香醋、镇江香醋、白醋、米醋等,消费者的任务在哪里呢?当然,现在也有饺子醋、蟹醋、凉拌醋这样能够体现消费者任务的产品,但不是主流,也没有成为醋企的核心产品,自然无法有效影响消费者,最终导致整个食醋行业的市场容量远远未能打开。

为什么不少企业都接受了“把产品做好比什么都重要”这种说法?因为“懒”!他们就是在用战术的勤奋来掩盖战略的懒惰。因为没有意识且缺乏专业去洞察消费者需要完成的抽象的任务,所以只能将希望寄托在把产品做好上,相对来说容易,有明确的产品标准、产品工艺和设备,也有别人家的产品参考,也可以请到专业院校及研究机构提供帮助,这一切都很明确、很具象,容易看得懂,所以也最容易接受。但容易的往往是个坑,“好产品”就是这样的坑。

产品本身不会产生机会,顾客任务则能够!德鲁克告诉我们,所有的经营成果都在于外部,也就是市场,产生于内部的都是成本。也就是说,产品产生的价值才是成果,而产品本身只是成本。仅仅从产品本身来看,你怎么知道它会得到顾客的认可呢?从这个角度入手,不就是“先战而后求胜”了吗?怪不得成功产品产生的概率是那么低!然而,当我们深入思考顾客到底有哪些需要完成的任务时,机会已经蕴含其中了。正确的逻辑一定是需求在先,产品在后,这样做才可能实现“先胜而后求战”,可惜很多企业都把这个逻辑搞反了。

在产品同质化的环境中,不懂顾客而只知道做好产品,成功的概率就如同让一个文学教授直接做生意。真正的好产品必须给消费者提供一个清晰的理由:到底能够帮助用户完成什么重要任务,而且只能用一句话。这个标准去衡量,恐怕绝大多数企业的产品都不合格。很多企业能够说出自己产品的若干优点,原料、配方、工艺、营养、品质、环境、性价比……跟消费者没有关系!

那么多的生抽,为什么一定要买你的?那么多的陈醋,为什么一定要买你的?那么多的辣酱,为什么一定要买你的?那么多的料酒,为什么要买你的?你们说了一大堆,到底能够给我带来什么帮助?从产品的意义看,当前大部分产品都不能吸引消费者,对企业销售产生贡献的更多是依靠渠道,这里只能买到这几个产品,消费者也只能从中选择了,用下来不错就持续用。在这种状况下,即便产品卖得不错,企业也不知道为什么。

关注顾客任务的意义在于挖掘非顾客,也就是现在还没有产生消费的新顾客。以前常说的一个小故事,一个推销员到一个岛上去推销鞋子,发现当地居民都光着脚,不穿鞋子,于回去报告这里没有机会,这种逻辑就是完全错误的。如果大家都穿鞋子,增长的机会就不大,只有存在没有消费的非顾客,才是一片巨大的蓝海。

这种机会只有从洞察顾客需要完成的任务来提炼。再有一个故事能够说明这一点,就是如何将梳子卖给和尚。如果从产品的角度来看,根本就不存在这种机会,但是要从顾客完成的任务来洞察,那么至少存在三种机会:疏通头皮血脉、帮助香客梳头、开光之后做纪念,这种脑洞打开的思维完全是来自顾客需求而非产品自身。

举一个例子:鸡粉如何提升市场容量?现在鸡味调味料主要存在三种品类:鸡精、鸡粉和鸡汁。其中,鸡精和鸡粉的形态差不多,都是固体粉末或晶体状。鸡粉的市场容量要远远小于鸡精,如何提升呢?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是想一想顾客用鸡精来完成什么任务,鸡粉又是来完成什么任务。实际上,许多顾客根本分不清鸡精和鸡粉的区别,也搞不清什么情况下应该用鸡精,什么情况下应该用鸡粉。

所以,企业应该巧妙地进行引导,上海至汇战略咨询机构在服务广东百味佳味业时就洞察到,消费者使用鸡粉要完成的重要任务就是使菜肴“鸡肉原香更浓更持久且耐蒸煮”,这是鸡精做不到的,因为鸡精中的鸡肉成分很少,其功能主要在于提鲜而非增香,只有从任务入手才有可能使鸡粉实现增长。

大多数鸡粉企业都是从鸡粉的品质、原料、工艺等方面进行诉求,可消费者仍然不明白为什么要使用鸡粉,这就是整个鸡粉品类市场容量始终做不大的根源!

越是具象的就越有局限,越是抽象的就越是本质。产品是前者,价值就是后者,而价值就是要帮助顾客完成重要任务。企业真的需要多做一些抽象的思考,让自己的脑子多活动没有坏处,顺便还能够把产品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