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模式二:日本模式

日本医药产业的国际化进程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通过国内市场完成原始积累,其国际化则以海外企业合作为前期探索起点,借力人才、经验、渠道等多方面资源,逐步学习、吸收、消化,完善产业链布局,积蓄自身实力,最后加速,逐步实现了全面国际化。

日本模式的国内典型实践者是恒瑞医药,从研发端导入国际市场。相对于恒瑞医药的现状而言,诸多日本医药企业沿着这条路径走得要更深远一些。

总结日本医药企业的国际化战略,同样有四大特点:

(1)仿创药撬开国际大门。

日本医药企业的国际化从研发起步,而研发体系则从仿创药开始,逐步形成由“me-too→me-better→创新药”的发展路径。仿创药物具有研发门槛低、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优势,属于“短平快”的研发方式。仿创药的研发带动了日本企业的研发水平的大幅提升,开始缩小与欧美企业之间的差距。

(2)海外布局研发中心。

日本医药进军海外市场,首先成立了海外办事处和研发中心。从临床研发开始,利用当地的科研人员、技术进行临床试验和开发,逐步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临床试验体系,积累经验。例如武田制药与雅培公司合资共建研发中心进入美国市场,在德国建立武田欧洲研发中心进入欧盟市场。

(3)全方位开展国际合作。

由于缺乏海外推广药品的经验和人才,语言、文化、政策等多方面的差异,日本医药企业采取多元化全方位的合作方式,包括授权跨国医药企业代理本公司产品,如山之内公司给阿斯利康、诺华、罗氏等多个跨国企业代理其拳头产品;海外成立合资企业,如三共制药与美国Parke Davis制药成立合资企业,帮助三共制药完成新药曲格列酮的临床研究并推广销售;收购兼并中小制药企业,这些企业一般拥有当地药品注册、法规、渠道等资源,如山之内在美国成立了山之内风险资本公司,专门收购兼并全球萌芽期的医药研发机构等。

(4)国际化进程全面加速。

在完成欧美发达国家市场的基本布局后,日本医药企业又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大企业之间的合并开始涌现,通过强强联手加速国际化。如山之内公司与藤泽公司宣布合并,诞生了日本第二大制药企业安斯泰来,日本第一制药和三共制药合并为第一三共制药,一举成为日本第三大制药企业。

生产环节上,日本医药企业开始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降低成本。如日本卫材制药斥资1.25亿美元,在印度维沙卡帕特南建造了原料药和成品药的新工厂。

海外销售权上,逐步收回产品销售渠道的控制权,不再依赖当地企业。如日本的盐野义公司收购了美国Siele公司,利用Siele公司的销售网络和市场渠道推广销售减肥药和抗艾滋病药物。

无论是印度模式还是日本模式,国际化之路无固定模式可循,它们都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才逐步实现了真正的国际化,道路可谓曲折。对中国药企而言,华海和恒瑞分别成功实践了印度模式和日本模式,但对于国际化刚刚起步的企业来说,华海和恒瑞的国际化都难以复制,以复星医药为代表的新型国际化企业,已成功实践出一条3.0版的国际化路线,那就是采取合作的方式实现国际化,我们不妨来看一下复星的国际化模式,更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