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着成就员工的心态去带队伍

针对数量众多的“苗子”和普通员工,以什么样的方式和手段能培养他(她)们不断成长呢?答案并非是我们想象的一些不寻常的活动,比如魔鬼训练、团队建设、脱产MBA、定期轮岗、名师培训、内部竞赛,等等。当然,这些活动有作用,但起不到最关键的作用。

培养出更多有成效的干部最重要的是两个特定的理念和一种管理结构:

第一个特定的理念是抱着成就员工的心态去带队伍。

1990年,柳传志在联想的员工大会上讲话,表示要在世纪末之前给联想员工解决住房问题,让每个人都有一套房子。讲完了之后,柳传志还故意顿了一下,颇觉志得意满,他认为下面一听肯定是雷鸣般的掌声,肯定是欢呼雀跃,没想到下面完全没反应——为什么呢?所有人都不信!

众所周知,1990年以前国人住房情况非常紧张,说拥有一套自己的房子,尤其是年轻人拥有一套住房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那时候即使是好国企,分房也要论资排辈、年复一年地排队,很多人一家三代八九口人挤在一间小房子里。柳传志说给所有的员工都解决住房,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因此所有人都当他是忽悠——员工用沉默来回答这个激情澎湃的想法!

柳传志的家当时住在东交民巷12平米的小平房里面,一家七口人住了很多年。小平房上面是石棉瓦,冬天冷,夏天热,按柳传志的说法是“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我们都能充分享受”。这样的房子今天的年轻人觉得不可想象,但柳传志也不觉得苦,为什么不觉得苦?因为有比较,柳传志家隔壁住的是周晓兰,中科院计算所的老员工、联想11人元老之一。周晓兰比柳传志早工作八年,住的也是12平米的小平房。

到了1992年,柳传志真的让这套想法付诸实现,当时联想一共弄到了72套房子,都是不错的房子,有一些房子是三居室,百姓俗话叫三间一套,在当时是顶级的住宅。

当时联想员工有400人左右,没法做到每人一套,他让王平生制定了一个特别的方案——公司做担保,员工向银行贷款,用工资分期还款——也就是说不是福利分房,而是我们今天非常熟悉的按揭商品房。这件事难度非常大,中国当时就没有用于个人消费的商业贷款。柳传志和王平生用了很多办法,最终由建设银行向人民银行上报,获得特批。同时,由于当时员工一年的工资只有几千元,而三居室的房子一套将近二十万,还起来有很大困难,联想公司就用公司资本做担保,非常明确地告诉银行,如果员工还不起,由公司来还!

因为不是福利分房,而是买房,最后除了个别像王平生这样年纪稍大一点的人之外,选择买房的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

在分房会上柳传志说:“我看了买房人的名单,都是20多岁的年轻人,我是又羡慕又嫉妒!”大家哄堂大笑,他接着说:“倪总(倪光南)是国家著名科学家,在1986年的时候才分上了三间一套的房子,倪总那一年46岁。陈大猷老师(柳传志的老师)也是分了三间一套的房子,当时去给老师陈大猷收拾房间的时候,就觉得那个房间简直和皇宫一样……30岁左右的年轻人住进三间一套房,我可从来没听说过。”

这并不是一个轻易的决定。在1992年年初,联想遭遇巨大危机,一场黑色风暴席卷而来——国际PC厂商大举杀入中国,“国内市场变为国外市场”——联想为此开了十二天的“龙泉会议”来定对策。即使遇到这么大危机,柳传志仍然要保证给员工最好的福利。这个福利不是一般的福利,它是当时中国人最希望拿到的福利,后来的神州数码董事局主席,当时的市场部经理郭为有这么一句话:“如果老柳真能帮我把这个房子的问题解决了,我这一辈子就给他了!”。

72家房客,72个年轻人,杨元庆当年27岁,郭为28岁,李岚才24岁。这样的一批人,实际上最后成了联想的核心中坚力量。无论联想遇到什么困难,这拨人都不离不弃,奋勇向前。

除了这件事,从八几年开始,联想一再绕过国家僵化的一些法律法规,给员工发工资、发奖金、发福利,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柳传志要成就员工,第一要做的就是给他们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让他们有成就感,让他们在同龄人中有很强的尊严和成就感。否则的话,领导力再强可能都是虚的(华为团队强大的原因之一也是如此,2019年,华为员工平均工资、薪金和福利总计69万元,超过了一些上市企业高管)。联想就是这样不断地去给自己员工最好的物质回报。联想的工资改革、薪酬制度改革,从90年开始一直到2001年就没有停过。特别要说的是,联想筹划多年的员工持股会让大部分联想员工都成为联想股东,分享了公司的发展成果。

仅仅到这个地步依然不够,2001年之后,柳传志淡出一线,联想分为以杨元庆担纲的联想集团和以郭为担纲的神州数码集团,“成就员工”之心明显淡化,后面几年接连爆出的“联想不是家”等新闻、高层团队集体出走就是明证,而整体业绩的屡屡下滑则是由此带来的恶果。

2017年,格力的董明珠同样说要给员工解决住房问题,比如说没结婚的可能给一居室,结了婚的给50平米的二居室,只要在格力一直干,这个房子就不收回。董明珠说这个话以前,有一些顶级的企业也在这么做,包括阿里、腾讯、京东,都提出来给够资格的员工提供无息贷款,让他们去买房,去买车,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这是很不错的管理行为,但是,如果从成就员工的角度来看,这些企业比柳传志时代的联想要差得多。

要把人视为资源,而不是视为成本。只有抱着成就员工的心态去经营企业、去带队伍,人力资源才会给企业以充分的回报。老子云: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