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有常法,即避实击虚;兵无常势,要因敌而变

原文: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胜,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行,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无恒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故"五行"无恒常胜, "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详解类引】

这段是对虚实篇的总结,孙子喜欢用比喻的方式做全篇的总结,形篇,他用深谷决积水来比喻;势篇,他以高山滚石来比喻;讲奇正,他以猛禽扑食、张弩发机来比喻;讲虚实,他用以石击卵来比喻;这里他用兵形象水来作比喻,总结虚实篇。

这段传世本与竹简本文字差异很大,竹简本辞句比较合理,故本书采用竹简本内容。传世本原文如下,可供参考: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敌而之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胜,避实而击虚。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张预注解说:“水趋下则顺,兵击虚则利。”

作战的方式要像水一样,要遵照规律来行事,水的规律是避开高处而向下奔流,作战的规律,是避实击虚。

兵法的基本原则就是避实而击虚,虚破则实损;避强而击弱,弱亡则强消。也就是说,先打敌人虚的部分、弱的部分,一旦突破口攻破之后,则实的部分、强的部分,也就没有那么强了,都会因为找到了突破口而发生改变。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军事力量上的虚实,不仅仅是兵力上的多寡,还包含了士气的高低,吏卒的勇怯,战斗力的强弱,管理上的治乱,军队的饥饱和劳逸,将帅的谋略,战斗准备的程度,地形条件是否有利等因素。

耗掉敌人的士气,制造敌人内部的混乱,让敌人饥饿,让敌人疲劳也是避实击虚的战法。

水因地而制流行,兵因敌而制胜。

制行,是改变流动方向。水不能决定自己的流向,依赖于外部环境,所以,水怎么流动,取决于地形、地势,地形决定了它奔流的方向。张预注解说:“方圆斜直,因地而成形。”

用兵则要根据敌情来决定用什么方案制胜。李筌注解说:“不因敌之势,我何以制胜?夫轻兵不能持久,守之必败;重兵挑之必出。怒兵辱之,强兵缓之,将骄宜卑之,将贪则利之,将疑则反间之,故因敌而制胜。”

手里的资源牌不一样,对手不一样,打法自然不一样,照搬书本,或者学习成功案例,要掌握其精髓,而不可只模仿其“形”。

拿破仑一世曾被称为欧洲的战神,他的战略战术总的来说是攻势作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法军就一直模仿拿破仑的用兵方法,把攻击视为“万能”,提出了“除攻击外不知其他”的思想,而一战时,正处于机关枪时代,这种武器在守势中可以发挥火力,所以法军在一战刚一开始,这种战法就碰壁。好在法军快速调整战法,才未能让四十万德军攻克克凡尔登要塞。

而这种成功,又让法国在二战时迷信守势,缺乏对攻击战术的正视,他们讲全部希望寄托在马其诺防线上,梦想再复制出一个新的“凡尔登保卫战”,结果造成了亡国的悲剧。

故兵无常势,无恒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梅尧臣注解说:“应敌为势。随而变化,微不可测。”

敌人在变化,我就要因敌而变,兵没有固定的方式态势,也没有不变的作战模式,就像水没有固定的形态一样,能够根据敌人的变化来制胜调整“战势”和作战模式,那才叫用兵如神。

用兵的常识是,顺应、利用战场情势的变化,制造虚实之势,实现我专而敌分,以实击虚的战场态势。

因此,前文讲的如何调动敌人,如何掌握战场主动权,都是常法,懂得权变,才能获得真正的胜利。

王皙注解时说的比较细,他说:“兵有常理,而无常势;水有常性,而无常形。并有常理者,就是击虚;无常势者,就是因敌以应对他。水有常性者,就是从高往下流;无常形者,就是因地以制之,遇到方的水就是方的,遇到圆的水就是圆的。夫兵势有变,则虽败卒,尚复可使击胜兵,何况用的是精锐乎?”

用兵的基本原则就是,无论战场形势如何变化,都要考虑如何用我之实击敌之虚。

至于怎么做到,怎么调动敌人,让敌人的实变成虚,那需要根据敌情变化而调整方案,没有固定的方式。

孙子也是强调,避实击虚的先决条件就是审敌虚实,因敌而变。

故"五行"无常胜, "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所以啊,五行,即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没有哪个是固定常胜的;春夏秋冬,四季更替,没有哪个季节是固定不移的;昼有长短,月有圆缺。

孙子用五行、四季、日有长短、月有圆缺来打比方,也是强调一切都在发展变化之中,没有固定的方式,要因时、因地、因敌而变化。

【虚实篇营销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