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未来的组织管理

文 包政

德鲁克的观点是企业要使工作者有成就感,要使工作有效率。面对未来,他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说:“除了工作要有效率以外,工作者做工作要有成就感。”怎么能做到这一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企业面临的情况是供需关系发生逆转,这会带来什么后果?这种变化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生产领域不再是竞争的强有力武器,而是逐步向两端延伸,一端是商务活动领域(参见拙作《营销的本质》),一端是研发活动领域。营销和创新才是企业价值创造的职能,生产只是成本。

由此引发一系列变化,知识劳动成为企业管理的主体,互联网时代来临(参见拙作《互联网的本质》《管理随笔》,初稿定名为《互联网创新之我见》《管理者随笔》)。企业管理需要实现从机器系统到知识系统的转变。

(一)营销和创新工作者离开机器如何保障效率

过去是机器系统代替人力,未来是知识系统代替人力,即德鲁克所讲的“以机器代替人力,以知识代替人力”。卓别林在《摩登时代》中扮演的是拧螺丝的人,在这个岗位上,机器创造了大部分价值,他无法体现自身价值。一旦营销和创新工作者离开机器系统,就必须依靠知识系统,使他的工作变得有效率。

企业建立营销系统、销售系统、市场系统后,如果管理者没有运用知识系统来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人均销售收入和人均利润不理想,企业经营就会面临困境。企业管理者必须依靠知识系统使每个工作者在工作中获得成就感,激发其工作的热情,提高工作效率。

如何建立知识系统?互联网给大家带来的不只是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共享房子,更为重要的是共享人的智慧。Facebook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华为不是一家互联网企业,但是其管理者看到了未来的发展趋势,投入大量资源,依据互联网技术实现企业内部的平台化共享。

过去的机器系统只是让工人在每道工序按照要求操作,工人沦为劳动创造的附属品。在那个时代,劳动分工的实质就是分解每道工序,操作人员之间的关系只是工序之间的关系,所以分工之后的一体化是依靠机器来实现的,是技术经济的一体化。现在,营销和创新工作者一旦离开机器系统,如何保证效率?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必须构建知识系统,以实现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