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说的是“君子而时中”。那么小人呢?小人就“反中庸”,并不是小人打心眼里反对中庸,跟中庸有仇。如果小人知道了中庸的道理,明白了中庸的好处,我相信谁都不会反中庸,小人也会变成君子。
“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这里用了一个词“无忌惮”,因为小人不知道中庸的道理,所以他做事不会管什么分寸,不会想什么“发而皆中节”,更不会对自己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进行有效管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他就不是小人了。
以前冯老师经常说,每一个人的脑门上要立一个警察,要随时观照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个警察,就是刚才提到的临济大师偈子里的“真照”。这个警察只要不下岗,我们对自己的七情六欲、喜怒哀乐就会清楚明了。但是,小人不会在自己脑门上立警察,他才不想管理自己的情绪呢!小人是想怎么舒服怎么来,想怎么痛快怎么来,所以,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这里。
孔夫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他老人家修炼了一辈子,在七十岁以后得出的结论。一个大人君子的行为,从心所欲得大自在,什么事情都可以想、可以做,想什么就做什么,但是,他所想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不会“逾矩”,都不会超出做人的道德原则,都不会违反社会的规范,都不会超出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小人呢?他也是从心所欲啊!但是,他就谈不上“不逾矩”了,他是无忌惮,不要规矩,不要限制。
所以,一个人如果经常放任自己的情绪,不顾他人和社会公德,就不可能行中庸之道,就是孔夫子眼中的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