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了两天,我正在和团队讨论再起飞公司变革启动策划的事情,突然接到再起飞董事长的电话:“再起飞公司变革要加快步伐,要尽快确定启动变革的工作。”
看来,董事长又遇到了一些问题。董事长非常期待这次变革,也准备大干一场,这值得庆幸。我见过很多企业的一把手对变革只是提出了期望,并没有表现出激情,甚至没有具体的要求,被动、随波逐流的变革,后果可想而知。
当然,一把手工程也不是一把手自导自演就可以完成的,一定要上下形成合力,变革才会成功。所以,我说:“就像上次我跟你说的那样,你要把变革的必要性和压力传递下去,营造变革的氛围才行,毕竟变革的具体执行是下面的人做,至少所有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要非常了解并能全力支持这次变革。”
“怎么传递呢?”董事长问。
“首先,要了解他们是怎么判断公司目前的运营现状的,也就是说,大家要就公司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未来改进的方向达成一致。我已经设计了一套题目,可以让中高层干部做做,然后再开会宣传贯彻和统一变革思想。”我解释道。
董事长很疑惑:“都问什么问题呢?”
我说:“比如,问大家理解的行业环境如何?我们的竞争对手有哪些?竞争对手优劣势是什么?我们的产品特色又是什么?我们的短板在哪里?我们的机会在哪里?”
董事长说:“哦,那我明白了。这个主意很好,就这么办吧。我安排人把问卷先发下去,一周后再正式启动项目。”
一周后,再起飞公司召开了由所有中高层参加的变革通气会。
变革通气会的第一个环节是“总经理大奖”,后来,我才知道,再起飞公司董事长在一些重要会议上喜欢设置一些竞猜环节。
董事长说:“公司从成立至今发展比较稳定,大家说说我们经营的核心原则和优势是什么?最多说三点,说对一点奖励1000元,说对三点奖励5000元。”
大家沉默良久后,终于有人开始回答了:“我认为,我们的市场份额比较大是优势之一。”
“我们抓住了行业发展的机会。”另外有人回答道。
……
董事长很疑惑:“大家不要猜啦,看来没有人能答对。很奇怪,其实,平时我都对大家说过啊,但你们还是不明白。市场份额大是优势吗?再说我们的总体份额其实并不大,只是在部分专业领域稍大而已。”
董事长拿出前几天大家填写的调查问卷说:“本来,我认为中高层对公司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都很清楚了,但调查的结果让我很吃惊。虽然我之前一直强调公司要变革,但现在看来,大家并没有准备好,还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相反,还盲目乐观。比如,有一道题目是‘我们的主要竞争对手是谁?我们和他们的优劣势是什么?’只有1/3的人回答了这个问题,其他人要么没回答,要么直接注明‘因不接触市场,所以不清楚’。因为没有跑市场就不知道吗?比如,做人力资源工作,我们是否需要知道竞争对手的人力效能?做生产,我们不应该知道竞争对手的生产成本吗?做IT,我们也需要知道竞争对手使用了哪些IT手段提升运营效率啊。”
“即使有人回答了,答案也是五花八门,我们平时不是一直在讲客户导向和市场导向吗?结果我们连竞争对手是谁和他们的优劣势都不清楚,我们怎么能做好?还有人这样回答,‘我认为我们的竞争对手就是比我们的市场份额更大的电子制造企业,我们必须赶上或者超越它们才能赢得先机’,还是没说清楚我们的优劣势啊。”看来,董事长对调查问卷的结果非常不满意。
董事长边说边把我的团队整理的行业相关的一些数据展示给大家:“本来,我认为应该直接启动变革项目,但现在看来还不行。很多人根本没有意识到公司目前存在问题的严重性。很多人说我们在专业领域有优势,但我们的优势在哪里?虽然近几年的销售收入一直在增长,但竞争对手的销售收入也在增长,而且比我们增长的更快。我们的产品原来有一定的优势,但现在产品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创新能力没有提高,一直踏步不前。大家看看,最近几年行业内里程碑式的新产品都不是我们公司研发的,我们在部分产品线上不是领先地位,而是处于被动的跟随地位。前几年,客户口碑一直不错,但现在客户投诉接连不断。我们一直自认为供应链效率有优势,大家看看这两年竞争对手的指标,比我们还好;我们也一直认为自己在营销模式方面一直走在行业前面,但看看竞争对手在央视铺天盖地的广告和营销活动,我们已经被超越了。我们不是临危思变,而是‘临危思忘’。”
很多经理人对其中的数据感到震惊。这是很多成长型企业常见的现象,员工生活在过往的辉煌中,一直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自娱自乐,像在温水里煮的青蛙,竟然没发现整个行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强大的诺基亚从一代霸主到日落西山也不过几年的时间。
今天,某个公司很难长期占据竞争优势,只有不断地应变。
我突然发现,董事长对变革的理解是正确的,公司变革不是临危思变而是“临危思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