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财经与业务难以融合

(1)​ 预算与战略、计划脱节

预算是面向未来经营环境与战略要求对资源配置的一种科学严谨的测算与验证。因为各种目标的实现都是需要资源投入的,不可能不投入就有产出。因此,预算一定要基于战略目标、经营计划来进行,而不是按照现有的思路填报几个表格。举个例子,如果战略中有一笔新的业务与人才投入,那么延续现有的人力方面的薪酬预算、培训费用预算、招聘费用预算可能是不行的;如果战略规划是主打成熟业务,那么相应的市费率应该是下降的。这些都是预算需要考虑的。

大多数企业预算案,往往是一种经验式的填报,缺乏对下一年度工作计划的支持,没有对业务形成有力的支撑。一方面没有投资和人员规划等资源的安排,尤其是一些短期的财经结果不好,但是如果不投入或者不重视又会影响长远发展的战略性投资,这就容易造成企业短期目标和发展战略之间的矛盾,甚至出现战略与预算两张皮的现象;另一方面没有对目标进行合理的解释,投入产出比是不是合理没有进行有效验证,业务部门也不愿意或不能够进行财经逻辑验证。执行过程中自然会出现偏差,这样会逐渐失去预算管理的严肃性,最终不被重视。

这样一来,预算没有顾及与战略、计划的衔接,导致出现战略是战略、计划是计划、预算是预算的情况。资源有没有到位、目标有没有解析、投入产出是不是合理、经营动作有没有验证,都是一本糊涂账。更重要的是,因为财经、预算天然的谨慎原则,如果没有从战略开始解析,往往可能导致预算成为一个限制企业发展的管控工具。比如有一些资源是前置投入的,可能短期的财经结果并不好,但是如果不投入或者不重视又会影响长远发展,这就容易造成企业短期目标和发展战略之间的矛盾,甚至出现战略与预算两张皮的现象。

(2)​ 预算与业务脱节

财务往往是管控的角色,而业务往往是冲锋的状态,因此两者的冲突是常态。在不少企业,财务与业务甚至是敌对的状态,双方都有各自的角度与立场,让预算管理无法成为共同的意志。

不少业务管理人员缺乏财经思维,不愿意在这方面研究,也不愿意面对客观数据,财务部门对许多业务层面的不规范无能为力;同时不少财经管理人员哪怕是财务负责人,也难以深入了解业务,仅凭财务报表来提出各种要求,也让业务部门无所适从。

这样一来,加之预算与现实往往又会存在一定偏差。因此,业务部门往往会认为预算管理根本没用,而不会承认自己工作业绩与能力的不足;或者认为业务变化多、不确定性大,不可能提前做出预计;或者认为做好业务就可以了,搞那么多数据分析太复杂。而财务认为业务太乱太随意,总是想要规范这儿规范那儿,导致业务与财务很难融合在一起。

(3)​ 预算与绩效评价、奖惩脱节

我们说,预算相当于提前一年做出来的财务报表。那么,预算方案做出来后,基本上确定了下一年的经营目标与指标,绩效评价指标也就理所当然地应该从中提取,绩效评价也就要根据预算执行的结果,预算应该是评价经营成果、直面经营情况的重要依据。

因此,预算目标必须被严肃对待,并一定要与绩效评价挂钩,要有人对此负责。但不少企业并未真刀真枪建立绩效导向的组织文化,不敢明确量化进行考核、不敢做优胜劣汰、不敢能上能下的用人,对干部的评价往往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情分”现象,这又让预算的严肃性大打折扣,各种与预算过程有关的管理被弱化,预算的权威性也就不断被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