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灌水型政策

从国内市场上制造商的渠道(包括分销商也包括零售商)管理实践看,厂家的销售政策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灌水型政策,二是常流型政策。

灌水,顾名思义,指厂家向渠道压货。这种政策有效期较长,给予渠道的任务压力较大,但利益刺激也更有吸引力。厂家的用意是:一方面通过利益杠杆吸引(有时也有逼迫的意思)渠道最大限度地囤货,使之自然产生巨大的销售压力,最大限度地激发渠道能量;另一方面与对手争夺宝贵的渠道资源,让对手得不到什么机会。

灌水尤其适用于两种情形:一是旺季到来之前的销售准备;二是与对手渠道交叉时的锁定渠道伙伴。在国内以渠道为中心的营销模式背景下,得渠道者得天下,得渠道资金者得渠道,灌水的意义和作用不言而喻,它也成了一些制造商尤其是强势制造商的基本经验。近几年迅速崛起的一些大型家电、电子消费品、快速消费品厂家,都是长于灌水的高手。

厂家运用灌水政策,务必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要过度压货。所谓“过度”,意味着超越了渠道的吸纳和消化能力。尤其要避免为完成短期任务(冲量)而进行移库式的“灌水”。这样做,一方面损失了政策资源,并会导致产品价格下降;另一方面,若渠道事后消化不畅,造成库存风险,轻则影响渠道效能和积极性,重则导致价格紊乱,利益格局失衡,乃至渠道体系的瓦解和崩溃。这种惨痛的教训在家电、手机、快速消费品等领域都不鲜见。过度“灌水”的实质是短期行为、投机主义以及自我中心——不顾及渠道利益。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国内许多行业的部分渠道(尤其是分销商)经营素质较低,又有浓厚的投机心理——在利益面前不能自持,跃跃欲试,经常有“搏一把”的心态;厂家若利用渠道的缺陷,短期内可以顺利灌水,但从长期看,极有可能将它们推向陷阱,最终反过来会损害自己。

第二,不能因灌水而影响渠道结构。灌水政策比较适合于大客户,它们资金雄厚,抗风险能力强。相对于中小渠道企业,大客户更容易和厂家的灌水政策对接。如果制造商在销售政策形态上以灌水为主,往往就会依赖于少数大客户,这样既会造成渠道结构上的不合理,也会造成渠道结构的刚性化——改起来很难,因为一动大客户,短期压货回款就会受到影响。

第三,不要过度依赖灌水,压货是要付出代价的。如果没有系统、整体的营销策略,不从顾客价值、营销模式、渠道结构、管理体系等根本点上去找到解决销售问题的方案,一味下猛药、投资源,一方面事倍功半,另一方面很可能只在短期内见效而危及长远。目前,有一些厂家一面临销售下滑就出台灌水政策,已经形成了灌水依赖,其效应与用抗生素治病一样:有效,且迅速见效;但用量会越来越多,抗药性会越来越强,并且对人体正常、健康的机能造成很大的损害。

第四,把握政策的节奏和分寸。灌水的节奏与市场需求的时间分布有关,也与竞争态势的变化有关。应踩准时点,保持提前量和竞争中的主动性。同时在时序上注意政策之间的衔接,切不要上一期的政策尚未完全消化和发挥作用,下一期的政策又接踵而至,旧货未尽,新货又来,渠道里永远积水;频繁出手,但乱拳、杂拳打不准,也打不狠。

此外,制定渠道销售任务和利益刺激政策时,要有分寸,符合市场的实际情况和渠道的能力、愿望。力度过大,浪费资源;力度过小,又不起作用。恰到好处,这是一个销售主管制定政策时的最高境界。

第五,渠道政策与价格政策应相互配合。灌水极易引起产品价格(包括代理/经销商供货价,也包括零售价)的波动;灌水过猛甚至会导致渠道炸坝放水(宣泄库存),从而引发价格一泻千里。

灌水政策应与价格政策有机结合:首先,两者的目标和作用方向要一致;其次,可以将灌水政策作为价格调整的有效手段;再次,对灌水可能引发的价格波动预先估计,并采取有力措施管理渠道的价格行为(并非仅指控价),作为对渠道政策的配合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