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探索本身就是解决问题的全部

这是一条幽静的小路,两边是高大的梧桐树和白色的围墙,车辆和行人很少。从后面走过来一个推着垃圾车的清洁工人,看起来五十多岁的样子,乌黑的脸上布满了皱纹,他显得非常憔悴和沧桑。突然,他扭头冲着后面的一个同伴,大声地咒骂着。他的大意是说:某些居民把酸臭的剩饭菜倒在垃圾桶里面了。憔悴和沧桑的脸上充满了愤怒。刚好一位来倒垃圾的居民听到了他的骂声,她是一个身体已经发福、穿着体面,而且保养良好的中年妇女,她带着挑衅而刻意平静的语气问他:出了什么事情?

我走进了一个异常热闹的市场,人们匆匆地走来走去,没人顾得上去看其他人一眼。如果刚刚进来的人不能适应这种快节奏,就会不断地与其他人发生冲撞。很快我就变得与其他人一样了,由于我没有急事要办,因此,我走快是怕挡住了后面急匆匆赶路的人。在一个稍微僻静的柜台后面,站着一个百无聊赖的小姑娘,我向她打听另外一个销售同类产品的地方,她厌烦地说:不知道。

并不是上下班时间,地铁站内的人很少。我早已将公交卡拿在手中,快步走向入口处的自动检票闸机。但是,我不得不猛然停止了脚步,最近的两个闸机口被一对青年男女挡住了,他们一边互相埋怨着对方,一边争夺着手中的东西,所以一时顾不上刷卡。我等了片刻后,走向了远处的闸机口,然后回头厌恶地看着他们。

为什么我们失去了耐心和宽容心?

我们为什么看到的都是别人的错?

我们为什么将自己的烦恼和痛苦归咎于别人引起的?

这是人的教育程度、素质、涵养、道德的问题吗?

这是由于生活压力太大而导致的吗?

这不是一个外在的问题,根源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

我们为了什么而工作?

我们生活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

难道只是为了谋生而工作吗?

难道只是为了满足物质欲望而活着吗?

难道物质的多少是决定我们生活本身的方向,以及幸福与否的第一要素吗?

我们不需要马上得出结论,但是,这些问题需要进行探索。不是理论上的探索,不是为了他人而探索,也不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探索,而是为了自己并亲自进行探索。探索本身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全部。这与知识多少无关,却决定于我们每个人当前的意识状态,即我们的内心深处愿不愿意去探索,以及是否认为这个探索对自己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

从用概念思考,改变为以事物本身的实相进行思考,不仅仅是一个思考方式转变的问题,这首先是一个意识上的改变。我们必须能够做到观察自己的思想活动,否则我们无法意识到自己是否在用概念进行思考,那么,又何谈改变呢?因此,接下来真正的问题是,如何做到观察自己的思想活动。

实际上,不能问“如何”,因为“如何”意味着方法,意味着寻找一条道路,这些都是思想活动本身。这不是理论,我们只要观察自己的内心就可以发现,当我们在想着“如何”的时候,实际上已经开始脱离了问题本身,而变成了一种纯粹的思想活动了。我们现在正在观察自己吗?还要借用歌德的那句话:“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上面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

但是,观察自己的内心是超越思想之外的活动,用一个思想观察另外一个思想不是观察,仍然是在思考。因此,我们不能问“如何去观察”,这么做无法得到答案。其实,我们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观察,知道了观察的重要意义,知道了我们必须观察自己,这就足够了。观察的行动会自动发生。这仍然不是理论,如果我们真的知道了什么是观察以及其重要性,那么,就可以试着观察我们是否已经可以观察自己了。

当然,从思想上来说,这是一个悖论,但是,我们又不得不用文字来表达一个文字之外的东西。其实,这也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从概念思考的危害性。概念不仅不是其指代的对象本身,而且,概念其实也根本无法准确地描述那个真实存在对象,更为麻烦的是,每个人对同一个概念的理解并不相同,同一个人对同一个概念的理解在不同的时间或环境中也不同。

一旦我们可以观察自己内心的时候,在意识上的改变就成为可能。当我们在说话、倾听、看书,尤其是在思考时,头脑在理解了那些由语言和文字组成的概念之后,将注意力转向自己的内心,寻找概念所指代的那个对象。一切真知皆在我们的内心,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获得。这就是摆脱用概念思考的关键所在。

比如,有一次给朋友说道:“一旦我们的内心放松了对解决问题的责任的时候,或者不再想精益求精的时候,或者想走捷径的时候,我们就会自发地放弃对问题本身的探索,而转向到外部寻找答案。”朋友答道:“原来如此啊。”这一番话是我在看到它所指代的真实事物后有感而发,但是,朋友的回答表明他只是在概念上理解了那番话,并没有在自己的内心寻找那个真实的事物本身,否则他会说:“确实如此啊”,不是吗?

又比如,我们总是在说企业管理中要“以人为本”,那么,为什么在管理实践中我们却不容易做到呢?甚至久而久之,“以人为本”成为一个口号。其实,这与我们是否看到了“以人为本”这个东西本身有直接的关系。从思想上,我们都理解“以人为本“的含义是什么。“本”是根本的意思, 在古代汉语中,“本”就是指树木的根,《说文解字》说:“木下曰本。”这就是说在企业中,“人”应该是企业的根本,而不是其他的。

以上这些讨论都是思想上的理解,那么,现在我们开始在自己的心中寻找“以人为本”这个东西本身是什么。我们在自己的内心感受:“一棵树只有一个根,一个企业只有一个根本,那就是人。如果‘人’是企业的根本了,那么,利润就不可能再是另外一个根本了,它在‘人’之下。”

此时,我们感受到了吗?

我们有所感悟吗?

我们知道了为什么“以人为本”无法在企业中真正的实施了吗?

因为在我们的内心深处,仍然认为企业的根本或者说核心是利润,难道不是吗?如果我们此时突破了概念性的思考,真正地感受到了“以人为本”这个东西本身,那么,我们必然会有两个清晰的选择:要么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真的将利润放到第二位,要么先不要在企业内部推广“以人为本”。

如果我们真的感受到了“以人为本”这个东西本身,那么,我们再把它用语言和文字描绘出来也许是这样的:“‘以人为本’就是公司不以利润为目的,而是以人的发展为目的。”不过,当某个人刚刚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这句话又成了那个人的概念,不是吗?如果他只是在用概念进行思考,也许他会说:“这不可能,企业怎么可能不以利润为根本呢?”我想他一定会这么说的。我们总是把自己探索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为经验,而把别人的经验看作是理论,其实那只是由于我们缺乏同样的经验而已。

对于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来说,“不以利润为目的,而是以人的发展为目的”,我们能做到吗?我们真的愿意这么做吗?

实际上,在理解了概念的含义之后,同时感受概念所指代的事物本身并不困难。早上,妻子对丈夫说:“记得吃早餐啊,否则你的胃病又要犯了,我先上班去了。”丈夫答道:“好了,别啰唆了,我会吃的。”如果丈夫在听到“胃病”这个词的同时,也真实地感受到了他以前胃疼时的痛苦经历,那么,他就会真的去吃早餐,而不会想着蒙混过关。从用概念进行思考中解脱,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就是这么简单。

如果我们真的感受过某个事物本身,当再一次在头脑中遇到它时,我们会自动地把那个真实感受调入到头脑中来进行思考,也就意味着,我们已经不是在用概念进行思考了。这是一个自动的过程,这种转换我们自己也不易察觉。不过,也许会有人对我们说:“你的见解很深刻啊,很独到啊,很有启发性啊。”这是因为我们说的话,是来自于对真实的事物本身的描述,不是枯燥乏味的概念。

但是,如果某个事物是我们从来没有感受过的,它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崭新的东西,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从外部获取相应的知识是必需的,但是,最终我们仍然要在自己的内心寻找那个东西的真实存在,直到我们真正的看到它为止。否则,我们仍然只能从概念上理解它,那么,我们的思考也只能从概念出发了。

那个东西就在那里,它不在任何人的头脑里面,它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我们任何人都有可能看到它,唯一的障碍是我们是否想过要去看它。而我们想不起来看它的原因,恰恰是我们认为概念就是那个东西本身。因此,在我们认识到概念与其指代物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东西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会自发地对那个东西进行探索了。

这个探索过程就是学习,是真正的学习。学习知识只是获取信息,获取概念,这只是一个收集、接受、记忆、分析和整理等的过程,这不是学习。

那么,如何找到那个实际存在的东西呢?

或者说,如何使那个东西被我们的头脑感受到呢?

这个问题还需要再次提起吗?

在上一章《寻找答案,请向内看》中,我们就是在讨论这个问题。只要我们抛开头脑中的一切已有的对那个东西的定义,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到诱发我们关注的问题身上,我们就能看到它。

~~~~~~~~~~~~~~~~~~~~~~~~~~~~~~~~~~~~~~~~

所有事物本身都是客观存在的,它们不存在于任何人的头脑中。别人也许看到了那个客观存在的东西,但是一经他描述出来,又会变成概念。因此,假设我们自己不去探索那些客观存在的东西是什么,我们只能停留于概念上的理解了。通过概念我们是无法看到那些实际存在的东西的,别无他法,我们必须信任自己,相信自己可以在自己的内心找到它们。

一旦我们具备了自信的品质,由语言和文字构成的概念就会瞬间瓦解,权威也失去了其原有的影响力。自信的品质不是指自以为是,而是指相信一切真知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在自己的内心找到。

时间久了,我们在与人交流或者进行思考时,往往不自觉地沉浸在了语言和思想之中,而忽略了语言、文字和思想的指代物。但是,我们确实忘记了,那些客观存在的事物才是我们真实的生活,语言、文字和思想是为那些真实存在的东西服务的。确实也有语言和文字之美,也有思想的理性之美,但是,这并不是它们存在的最重要的理由。

实际上,从语言、文字和思想中解脱,真正地认识到了概念背后的客观存在的东西,这本身就是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