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终端市场上活跃着全国近7000家生产企业(含药企、器械、保健品等)和13000家商业公司,产品同质化严重,营销模式雷同,市场推广的实效关键在于管控。
对于企业来讲,管控的重心又在于省总。修正控销模式开创的省总大包制,被无数企业效仿,得一优秀省总就能得一个省的市场,多省事。
实际上不全是那回事,我们来分析一下有关省总的几个认识误区。
(1)把省总当帅才用,指望省总解决销售大盘上的问题。
每个企业,无论大小,三终端业务线都要有专业的操盘手,三终端销售将才多,但帅才奇缺。将才是冲锋陷阵,攻城略地;帅才是稳坐军中帐,筹划调度,指挥和用人。
做一名优秀的省总,只要按照总部的规划和策略,抓团队、抓培训、抓业绩,就可以做好;做一名优秀的操盘手,要有大局观,要横向和纵向协调沟通,要有市场洞察力和决策力,做规划、做策略、做预算、建制度、抓管理。
尽管省总我们定义为公司中层管理干部,事实上,大部分省总出身“行伍”,是从一线市场上被提拔起来的,有业务经验,但缺乏领导经验、管理经验和市场运营经验,自身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急需提升,参与公司核心营销事务的决策还不够称职。
一句话,省总是将才不是帅才,所以,如果把省总当操盘手用,指望某一个优秀的省总解决销售大盘上的问题,那就错位了。
(2)省总培养太慢,挖过来的最好。
今天我们都在研究华为,正和岛曾发表了田涛老师的一篇文章——《我花二十年研究华为》。文章指出,华为创业历史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节常常被研究者和学习华为的企业家们忽略。
30年前,43岁的任正非走投无路之际去创业。华为最早期的文化具有江湖色调,一群失意者、落魄者相聚在一起,背后的动机既简单又复杂:实现对财富和权力的巨大饥饿感。但不到几年,华为的员工构成发生了质的变化:一位人到中年的理想主义者和一帮二十出头的热血知识分子。
这个细节就是:创始人和早期创始团队群体的年龄相差二十多岁,更重要的是,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从学校一毕业就进入华为,充满幻想,热血沸腾,敢于冒险,愿意相信“一张白纸”好画“最美的画”。
高台起于累土,但累土的材质至为重要。华为一位退休高管这么讲,一个人到了35岁左右,差不多世界观就定型了,说得好是成熟,说得不好是世故的“老油条”,他会本能地抗拒一切与他认知不同的事物,你要给他传递、灌输理想与使命,让他接受新的价值观,一般来说比较困难。
这一点任老板看得很明白,华为什么也没有,只能靠文化取胜,所以他说“唯有文化生生不息”。那么谁更愿意、更容易被文化“洗脑”?当然是年轻人,所以早期二十年,华为很少从社会上招聘员工,即使现在,也主要是从高校毕业生中招收新员工……
这一点与军队类似,军队组织最显著的特征是:士兵都是年轻人。
无独有偶,医药行业几乎所有成名企业都有一个重要特质,那就是拥有一支自己的“子弟兵”。跨国外企自然不用说,国内企业如扬子江、修正、步长、济民可信、宜昌人福等,销售团队中的“乡党”现象成为这些知名药企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俗话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省总这个“将”不是那么轻易“求”得到的。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工作经历、不同思维模式的省总,成长起来都少不了个性化辅导和阶梯式培训,任何一个人才的成长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三终端省总很难通过“挖”别人家的挖过来,一是猎头公司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库;二是自己去市场上找人,很难获得全面准确的信息,即使挖过来,也很难长久合作下去。
既然这样,去刻意挖人,还不如退而结网,好好培养现有的团队人才。
(3)省总专职做不到。
省总必须专职,几乎已经成为三终端领域的共识。
地县总大包制情有可原,毕竟是三终端市场特点决定的,专职也培养不起来人才,只有让资本属性去调动地县总层面积极性,这样最靠谱。
目前,省总的通病是三心二意想着赚快钱,做不到一心一意干好一件事。如果省总层面也兼职,身兼数个厂商的省区长官,甚至竞品厂商,基本上就失去了市场主导权和话语权。
同时,很多企业担心省总专职做不到,都想“短平快”切入市场,一般都不做专职的硬性要求。
企业做不到对省总的专职要求,是对自己提供的平台信心不足。
(4)专职省总必须是底薪提成制度。
另外一个问题来了,要求省总专职,是不是一定要采取底薪提成政策和制度?或者换个角度问,如何让省总做到专职?
香港澳美是“底薪+提成+奖金”的自建队伍模式,2010年澳美制药中国区的深度市场(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第三终端市场+执行基药的基层医疗机构市场)销售团队就已经超过了1500人,销售额超过10亿元。
而今天,香港澳美自建队伍还是底薪制,但是,市场的竞争激烈程度今非昔比,底薪制的自建队伍弊端逐渐呈现出来。
省总的政策和制度其实没有定论,底薪提成制度、大包制度,都不是问题的本质。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搭建省总可以发展发挥才干的平台,这个平台上灯光聚焦的地方,就是营销能力、培训体系和用人机制等。
企业搭台,省总唱戏,唱得好不好,就看个人的能力。所以,底薪发不发、发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省总的整体收入是不是在行业内具有竞争力。
根据社保缴纳转税务征收这一最新政策的精神,同时为了让省总安心,笔者建议,企业还是要给省总岗位购买社保。
(5)省总靠实战成长忽视培训。
过去2年我主讲过多期《超级省总训练营》培训课程,省总参训所占的比例并不高。
老实讲,省总个人自掏腰包参加培训是需要有相当学习意识的。但奇怪的是,很多企业其实也不太乐意花钱去培训省总。
有的企业在省总的招聘招商广告上写得天花乱坠,比如合伙人。但从骨子里头讲,省总在企业的营销体制上,还是代理合作商,合作商其实是同床异梦的。
在不同的阶段,省总的成长方向都有所不同。
市场开发期,省总当大业务员用,立标杆、树样板是主要工作,这个阶段个人成长侧重“专业化拜访和搞定大客户”。
市场成长期,省总的重心是学术和促销活动的策划实施,同时,省总直接管理的县总增多,必须逐步选拔地总来分级管理,成长需要的是关于学术推广和市场运营方面。
市场稳定上升期,省总的重心是省办建设,管理系统和学术平台的建设,侧重的是领导能力、管理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提升方面。
市场实战固然能提高省总的个人能力,但没有系统培训,没有体系化的培养机制,成长一定是缓慢的、效率低下的。
省总本人从小白型到充分胜任岗位,再到卓越的管理者,不但需要时间的沉淀和人生的历练,还需要有“名师指路”。
笔者经常给企业老总们建议,不管企业规模大小,管理干部的培训必不可少,前期可以请外援,后期还是要形成企业的专门培训机制。
培训是给员工最大的福利,所以,愿意培训省总的企业,一定是能从省总的成长中获益的企业。
小结:物以稀为贵,未来三终端市场的省总,价值将越来越高。对于药企而言,得优秀省总者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