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诞生之初,带给我们最震撼的一个认知,就是长尾效应。绝大多数维修平台的成立,也正是基于这个理论而赚足了投资者的眼球。当这个伟大的构想落地之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竟然是需求不足!是的,你没看错,需求不足!
需求不足一方面表现在用户痛点不产生,需求不触发;另一方面表现在老用户的返单不足。
基于LBS的本地化生活服务平台挨了一闷棍:长尾理论在互联网的应用范围,明显不如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神通。在维修服务平台的创业过程中,这些缺陷表现得异常明显:
(1)长尾效应对产品的选择有着较多的限制。产品,尤其是电子产品才是长尾效应发挥功效的主攻领域,本地化服务,尤其是非标准化的本地服务,并没有大幅降低维修服务的本身成本。
(2)用互联网解决低频需求的供给,价格战是最大的禁忌。最大化的长尾效应其实受限于服务提供者本身活动的半径。用价格优势来引流,只会简单地触发价格战,导致服务者本身利益受损,最后还是要祸及被服务者。
(3)长尾理论要发挥最大效应,维修服务的推广必须是首先找到种子人群,而不是简单地进入社区推广。因为,返单率过低的拓客模式,会成为压垮平台的最后一根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