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持久战

当年,毛泽东为了驳斥部分人的“亡国论”和某些人盲目乐观的“速胜论”,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演讲时,提出了“持久战”的观点,准确预测了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并且在国共内战中又重演了这三个阶段。

我们这一年来跟营销界很多人士聊天,发现大家对加多宝与王老吉之战的结果有各种观点。广告界的人士认为王老吉有品牌优势,容易获胜;企业界的同仁认为加多宝有渠道和传播优势,能笑到最后。

毛泽东当年认为抗日战争会经过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

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

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加多宝与王老吉的凉茶大战,还真的很吻合这三个阶段。

2012年,广药拿回王老吉品牌后,就开始战略进攻。其表现在扩张销售团队,特别是挖加多宝的销售人员,以及渠道招商、终端铺市,广告大规模投放,通过一系列的组合拳进攻来抢夺加多宝的销量。而加多宝方面,一是通过法律诉讼延缓广药收回品牌和招商的时间;二是提前压货,抢占终端货架和渠道资金;三是给整个营销团队加薪,留住员工。这几招都是防御性的措施,但是很好的稳住了加多宝的阵脚。

第一阶段,我们可以称之为广药的战略进攻,加多宝的战略防御期。

凉茶持久战的第一阶段,还尚未结束,特别是广药对外宣传今年想投入20个亿,抢夺100亿的销售额。广药如此大规模的阵地战进攻,其困难是非常之大的,其后果将不堪设想。而且,加多宝由于意外的在去年发现了“中国好声音”这个节目,在品牌传播上已经提前开始了反攻,效果非常好,品牌力在一二线城市还反超王老吉。

凉茶战的第二个阶段,是战略相持阶段。这个阶段我认为是广药王老吉和加多宝互有攻守的一个阶段。

因为根据去年广药的年报推算,王老吉罐装销售额在20亿上下,纸盒也差不多在20个亿左右。王老吉大健康产业只盈利3000万元,这个数据并不是很乐观。广药2012年的收入为82.3亿,2013年计划不低于108亿,正常按照10%的增长应该是90个亿左右,也就是18亿多的增量要靠王老吉凉茶和“王老吉”品牌延生下的其他大健康类别的产品来完成。这部分包括广药授权给广粮集团代理的绿罐王老吉、大健康公司自己打造的王老吉龟苓膏,但这些产品市场表现都很一般,暂且估算3个亿的销量。

也就是说,广药实际希望王老吉罐装凉茶至少能带来15个亿的销量增长,年底达到35-40个亿左右。我们跟广药王老吉的人沟通过,发现他们还是停留在品牌竞争的阶段,希望多用空中广告、品牌传播来拉动销量,而且缺乏与加多宝终端竞争的思路,也缺乏全年的传播主线,更缺乏线上与线下的整合计划。因为广药太有实力了,有资源,有费用,但也太没经验,所以赞助了太多的品牌项目,四面出击,反而导致兵力分散。

请问,哪一个项目是广药今年的传播主线?

广药内部或许暂时也还没想清楚,至少大家从今年上半年广药王老吉的传播活动中没有看出来。

加多宝可以自豪的说全年以“中国好声音”为传播主线。而今年最可能与中国好声音抗衡的一大节目是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广药又慢了一拍,被立白抢先一步夺走了冠名权,相信不用到年底时广药就会为浪费一个最大的传播机会而后悔了。

在第二阶段,大部分区域,可能是广药在渠道和终端上进攻;同时在线上广告和品牌传播上,是加多宝不断在反攻,抢夺王老吉在消费者心智中的第一品牌地位。

这个阶段的时间,大概估计在2-3年左右。因为进攻会消耗双方太多的资源(人、财、物),如果战略均势不能打破,对广药和加多宝双方来说都很痛苦,基本都是不停的烧钱抢客户,不断的打价格战、广告战、渠道战。

根据一线反馈,广药和加多宝在很多区域,已经开始打价格战了。广药的罐装凉茶可能是买6箱送1箱,加多宝为了抢客户就会来个5送1的促销方案,这样就多花了20%的销售费用。长期如此,是很消耗企业利润的,肯定会大幅抬高销售费用。

所以,这种痛苦的战略均势的持久,也许不用2年就会被打破,因为总有一方不能忍受这种无休止的消耗与自相残杀,主动变攻为守,进行战略防御。特别是,假如相持的一方,在费用管理和营销作战上,有很大的漏洞,更加难以支撑长期进攻的资源消耗。

在企业经营方面,无非就是两大方面,对外是营销战略战术要有优势,对内则是各个职能管理要规范化、系统化。

对外的营销又可以分为市场与销售两大块,市场包括了品牌、推广、市场作战计划等;销售涵盖了销售队伍的执行力、销售渠道、经销商、销售计划等。

对内的职能管理大的又分为财务管理、运营管理(生产、研发、供应链)、人力资源管理等几大方面。

广药是制药企业,内部的基础管理肯定也不弱。广药又是上市企业,财务管理也会相对很规范。凉茶的运营管理环节一开始广药缺少经验,后面很快可以补上来。但是人力资源管理,这个绝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补上的,需要长期的积累。招到3000个人,跟招到一支有战斗力的3000人的作战部队,是有天壤之别的。

外部的营销环节,销售管理和市场管理,都会是广药的软肋。数千人的销售队伍,与数十人甚至上百人的市场部,都会是一个让管理者头疼的问题。

加多宝方面,虽然对外的营销和对内的职能管理都很平衡有序,但最让人头疼的还是“加多宝”的品牌力能否持续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以及是否要与广药全面开展产品线大战,也出250毫升的纸盒和1.5升的家庭瓶装凉茶。

实际上,《孙子兵法·军形篇》里有一句容易被人忽视的经典作战思想:“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如果,广药和王老吉任何一方只是一心想着进攻,而不考虑防守,很快就会步当年国民党军队的后尘。谁能够在进攻的同时又及时做好原有渠道、原有产品的防守,谁就把握了主动权,先立于不败之地。

目前的局面,加多宝和王老吉谁都不可能在短期内完全战胜对方,只能先维持一个战略相持的局面。如果双方非要同时进攻,只会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两败俱伤。

先做好防守,等到敌人自身出现漏洞,有可乘之机了,再伺机进攻,方能以较低的代价取胜。

那么什么是敌人的漏洞?

有可能是敌方对销售费用管理不严,经销商的费用没有及时补齐,销售人员有贪腐行为;也有可能是销售部急于求成,贪功冒进,招商和上货架是很快,但是市场部的空中传播计划和地面的推广执行跟不上,导致很多地方产品不能动销;更有可能是供应链和产销协调不力,有些地方缺货,有些地方压货过多。

根据运动战的第一条原则“快速机动,各个击破”,敌人的弱点出现在哪里,企业就要快速发现,制定有针对性的方案,将敌军各个击破。

类似的战略相持,以前在康师傅与统一的方便面大战时便出现过,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可乐大战也出现过。百事可乐的品牌一直在中国跟可口可乐不相上下,但是销售队伍的管理就比可口可乐公司差很远,费用失控,连年亏损。不得已之下,百事全球总部才请来康师傅集团收购大陆的百事可乐业务,堵住漏洞。

现在读者应该明白,为什么我们不建议打阵地战,不建议全面出击。阵地战很容易打成互有攻守的持久消耗战,十分浪费企业资源。《孙子兵法》曰:“兵贵胜,不贵久”。

虽然可口可乐在中国打赢了跟百事的可乐大战,打赢了跟统一和康师傅的果汁大战,但是在原叶茶项目上,跟百事犯了同样的错误,跟康师傅、统一、娃哈哈的茶饮料打成了阵地战、消耗战、持久战,最后也是铩羽而归,无功而返,先胜而后败。

如果全球饮料第一和第二名的企业都难以支撑,那么恐怕国内的企业,没有几个敢说自己能打阵地战和持久战。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何况加多宝和广药之战,简直残酷到杀敌一千,自伤九百九的程度。在2013年的上半年,我们可以看到红罐的加多宝和王老吉,在终端货架上的出厂日期,比之前已经旧了很多,很多地方还是2012年的货。两家企业再这样打下去,很可能两败俱伤,会被其他凉茶势力乘虚而入。而大家可能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可口可乐这类外资企业,通过收购一个二线凉茶品牌,慢慢蚕食本土凉茶一线品牌的市场份额。

所以,凉茶大战的第三阶段,暂时我们不方便预测结果。到时谁是战略进攻的一方,谁是战略防守和退却的一方,结论大家可以从国共两党的内战中去获得启发。

当年国民党和共产党的三年内战,国民党输在没有集中兵力,而是全国各个战场全线出击,兵力分散,这就好比是企业多元化,每个事业部都需要资源的投入,多元化越多,跨品类越快,资源消耗得越快。

康师傅为什么在国内战场能打赢统一?

因为康师傅最开始只在大陆经营方便面一个品类,非常专注和聚焦。而统一是亚洲范围内的多元化食品饮料巨型集团,志在进入世界500强,跨品类的产品太多,很容易养成“打井”的习惯。每个品类、每个产品同时都去投入资源,就好比同时挖几口井,但是常常是每口井都挖到离水面还差几十厘米,甚至可能几厘米时就放弃了。

百事可乐本来也是有机会战胜可口可乐,成为全球第一名的饮料集团和品牌的。

当年,可口可乐也曾经盲目多元化,收购电影公司、进军水产业,大部分项目都以亏损告终。百事却没有抓住这些可口可乐的失误,反而自己也开始了多元化,收购肯德基、必胜客,品牌延伸去做体育运动鞋服等,分散了公司的资源和管理层的精力,错失超越可口可乐的最好机会。

加多宝推出昆仑山雪山水这个项目,有点像百团大战的意义。

战术上看是正确的,但是战略上很值得商榷。如果当年加多宝的管理层不把精力分散在昆仑山项目上,而是用在与广药谈判续约,或者用于收购一个二线的凉茶品牌,也许今天的处境更容易,进可攻、退可守,进退自如,不会像现在是华山一条路,绝境求生。

广药手中有王老吉这样的一张王牌、有上市公司的融资优势、有政府的支持……甚至满手都是好牌,可惜打牌的人,牌技不太服众。广药很想用好王老吉这个中国第一品牌,立志打造出一个500亿的大健康产业,也把王老吉品牌延伸到了很多品类上,比如延伸在龟苓膏、莲子绿豆爽、润喉糖,甚至想延伸到月饼、咖啡上,而且广药目前已经把王老吉延伸到很多中药产品上,横跨众多品类,有儿童药、感冒药、五官药、清热药、呼吸药、肠胃药。

这些,都还不是最致命的问题。

最致命的问题是,广药缺乏对品牌定位和延伸的辩证理解,未来还会不顾后果的胡乱延伸。

广药有否科学、认真的思考过,“王老吉”这个品牌背后的核心价值究竟是什么?将来怎样围绕王老吉的核心价值来延伸和开发产品?

凉茶大战第三阶段的胜败,并不取决于王老吉和加多宝的品牌谁比谁强,也不取决于渠道谁比谁掌控得好,更不取决于相关各方背后利益集团的博弈。

现在的中国,已经进入了市场化的时代,凉茶这样的行业,更是一个完全残酷竞争的战场。专业化的企业,尚且发展得步步惊心,多元化发展的企业,将来会愈发如同走钢丝。

凉茶大战第三阶段的胜败,取决于双方谁能更好的驾驭多元化发展,谁能更早的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转换,谁能更有战略的前瞻性。

很多优秀的企业,只差一步,但是就没能迈进“卓越”这个门槛,倒在门口或者一直在门口徘徊不前。

我们可以列出长长的一窜名单。国外的有百事可乐、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松下、夏普、达能;国内的有健力宝、娃哈哈、中兴通讯、海尔、美的、TCL。广药和加多宝当然也在上面的名单中。加多宝的执行力、营销战术策划等可以说非常优秀,但是其战略规划能力,到现在也并没有展示出很强大的一面。

广药和加多宝本来各自肩负更大的使命。广药手中有众多的百年老字号品牌,很有机会让中国的传统中医药文化发扬光大,走向全球。加多宝也有能力让凉茶走出国门,畅销全球。

但是现在,因为凉茶业的内战,这些近在咫尺的理想,似乎离国人越来越远。

如果广药与加多宝两者的相关各方,能平心静气的坐到一起,协商出一条和谐共赢,互利发展之路,乃企业之利,行业之福,国家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