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经”的部分,来源很古老,我们看其中每一个用字都很节约,感觉纯粹是精炼的骨架,连皮肉等一点多余的东西都没有。正因为如此,隔了千百年后,即使到了孔子时代,也几乎是难以理解的。所以要想学习《易经》,要从“经”的部分来理解是很难的,比如“元亨利贞”到底说的是什么,不看解释的话,就很让人费解。后来的易学大师们,当然历史上首推的就是孔圣人,传说他专门整理了易“传”,分成七种,每一种“传”都是对“经”的解释、说明,乃至于对整个《易经》体系的研究。比如《系辞》就是研究整个《易经》体系的,我们学《易经》首先要从《系辞》下手,就是因为它是全面研究《易经》学术思想的一篇最佳论文。
易传分为《彖传》、《象传》、《系辞》、《文言》、《说卦》、《序卦》、《杂卦》七种,后来说《易经》有“十翼”,就是指这七种易传。为什么又称为十翼呢?因为《彖传》、《象传》、《系辞》都是分上下篇的,加上其它的就正好是十篇。所谓翼,就是翅膀,有辅助的意思。十翼,就是辅助我们学习,辅助我们理解《易经》的十篇优秀论文。
“传”在《易经》的学习当中,几乎是缺一不可的。十翼过去又被称为“易大传”,中国人特别推崇大,只要是带有“大”字的,都是非常推崇和褒扬的。后来在易学圈子里,为了提高《系辞》的地位,人们干脆把“易大传”的名号又加在了《系辞》头上,所以《系辞》又称为《系传》,也被称为“易大传”,就是为了提高《系辞》在易学中的核心思想和主导地位。
我们把书翻到《乾》卦,来看看《彖传》是怎么回事。卦辞之下紧接着是“彖曰”,这就是《彖传》的内容,又叫“彖辞”。每一个卦都有彖辞,是紧紧跟在卦辞的后面,它的目的就是解释卦辞。《乾》卦的卦辞是“元亨利贞”,它的《彖辞》就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我们看,作者写得非常有激情,充满了丰富的感情色彩,要赞扬一番、感叹一番:哎呀!乾真是太了不起了啊!它是万物的本元、是万物的主宰啊!什么是元啊?我们说元旦节,就是新年的第一天,就是开始、源头。彖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整个这一段,都是用来解释乾卦卦辞的,这就是《彖辞》的作用。
“彖曰”下面又是“象曰”,象曰就是《象辞》。大家学《易经》,经常会听到说“大象辞”和“小象辞”,这到底什么意思呢?大象辞就是解释整个卦的精神的,而且是通过“象”的方式来解释。乾属天,所以大象辞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要我们从全卦的形象上来体会这一句。这就称为大象辞。我们再看后面,每一爻后面,比如“初九,潜龙勿用”后面也会有“象曰”,这个就叫做小象辞,是用来解释每一爻的内容。“潜龙勿用”体现在爻象上,是怎么讲呢?就是这句“阳在下也”。我们看《乾》卦的第一爻,就是初九,这根阳爻是在最下面的。树木要用作栋梁,不能在它刚长苗苗的时候就连根拔起来用,肯定要等它长大,长成百年大树才能够用。这句“阳在下也”,就是说它还处于萌芽状态,所以是不能用的。以上就是对《象辞》的解释。
那《文言》又是什么呢?《乾》卦的最后,每一爻都讲完了,在“用九”之后,就是乾卦的“文言”。有些版本的《易经》,是把《文言》单独列在后面的“易传”部分。还有些版本是把《文言》分列在《乾》《坤》两卦的后面。《易经》里面只有“乾文言”和“坤文言”,所以“文言”是只有《乾》卦和《坤》卦才能享受的特殊待遇。为什么呢?因为《乾》《坤》二卦是《易经》中最根本的卦,又称为父母卦,由此生出了其它的卦象。不管是中间的精神内涵也好,还是阴阳数理的变化也好,《易经》的其它各卦都是由《乾》《坤》两卦互相交错、相互作用变化出来的。冯老师在《易经片鳞》中讲完《系辞》之后,紧跟着讲的就是《乾》《坤》二卦的“文言”部分,所以对于《易经》来说,《文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