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为明代培养官吏最重要的机构。国子监的布局中为彝伦堂,左庙右学,分两厅六堂三十一班。两厅为绳愆厅和博士厅(又名考课所),六堂为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堂,各十五间。监生初居正义、崇志、广业堂,坐堂一年半以上升修道、诚心堂,再坐堂一年半升率性堂,率性堂生始行积分法,每月一试,每试文理俱优积一分,理优文劣积半分,文理纰谬者无分,岁积八分为及格,给予出身,不及格者仍坐堂肄业。但事实上,明代监生坐堂者少,往往以丁忧、省祭等理由在家滞留。
明代国子监由祭酒、司业和博士负责教习考课,每日升堂会讲、复讲、背书、轮课,所习除四书五经外,兼及刘向《说苑》、律令、书数和御制《大诰》。惟朔望给假,每月试经义书义各一道,诏诰表策论判选二道,每日习书法二百字。每班选一人为斋长,督诸生功课。监生来源有举、贡、荫、例之分。举监为举人入监,贡监为州县生员入监,荫监为品官子弟入监,例监为纳赀入监。荫监又分为官生和恩生。贡监又分为岁贡、选贡、恩贡、纳贡。举监从永乐时开始,为会试下第举人,由翰林院录其优者,给教谕之俸。贡监中的岁贡,为府州县学每年选送,府学岁贡二人,州学二岁贡三人,县学岁贡一人。由于岁贡挨次而升,英才多滞,故从弘治起又实行选贡,即在岁贡之外,不分廪膳增广,通行考选,以优等者充贡。国家庆典或登极,以当年岁贡为恩贡,然后递补岁贡。纳贡为捐纳,与例监相似而稍优。荫监与唐宋门荫之制类似,初为七品以上可荫,后逐渐限制为在京三品以上方可请荫,所荫之子为官生,出自特恩不限官品者为恩生。景泰元年(1450年),因边防紧张,令天下纳粟纳马者入监读书,其后援例纳赀入监者即例监。另外,还有云南四川等地的土官生,日本、琉球、暹罗等外国官生。
到晚明,监生成为入仕的混迹之途,坐监者日少,学业遂废。天启时任南京国子监司业的朱国祯说:“是古之太学,诸侯进其选士、造士,最优者最上者,贡之天子。而今之太学,郡邑以其被谤、被黜、无文无行者,纳之辟雍,良可叹也。”同时为南京祭酒的刘幼安也说:“成甚国学!朝廷设此骗局,骗人几两银子,我为长,兄为副,亦可羞也。”572
明代有监生历事制度,即到官衙见习,历事一定期限后送吏部铨选。朱元璋初创明朝,官员缺乏,往往选派国子监生分赴各衙门办理政务。洪武五年(1372年),就有了历事监生之称。“择年少举人赵惟一等及贡生董昶*(读音chǎng)等入学读书,赐以衣帐,命于诸司先习吏事,谓之历事监生。”573“洪武间,令监生分拨在京各衙门历练事务,三个月考核引奏。勤谨者,送吏部附选,仍令历事,遇有缺官,挨次取用。平常者,再历。才力不及者,送监读书。奸懒者,发充吏。”574在明初,特别是洪武年间,监生历事是仕途主流。“其为四方大吏者,盖无算也。”“其时布列中外者,太学生最盛。”②所拨历的衙门,几乎包括了部院科道府司寺监等中央所有机构。
宣德二年奏准:“两京国子监生及各衙门历事者,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翰林院堂上官,六科给事中,公同监官拣选。”575起初,只有率性堂积分出身者方拨予诸司历事,而升堂积分最快也需四年,多数需七八年乃至十馀年。
“天顺以前,监生必作养十馀年,然后拨历。后积滞人多,节将拨历岁量减。”576“嘉靖十年奏准,以后起送岁贡到监,遵祖宗监规,通送广业堂,每月严加考试,学业进修,方许以次升至率性堂,拨送各衙门历事。中间如有累经考居优等,行谊著闻,堪以任用者,于年终具奏,本部会同吏部覆考得实,奏请送吏部,同听选监生一体相兼选用。其覆考不上者,仍发该监,照常拨历。”577
后优者辄拨历,弘治以后,坐监者往往不及数百,而诸司历事岁额以千计。
监生历事分为正历、杂历、长差、短差四类。正历三个月考勤,再历九个月,总计一年。杂历一年。长差初为三年,后改为一年。短差半年。但是,实际历事时间往往超过规定期限。“旧制,各司历事监生,三阅月考过勤谨,附名选簿,仍留所司办事,临选方行取用,其实历日期,有多至二三年者。”578景泰四年(1453年)规定:“监生坐堂五年者,办事历事二年出身;坐堂四年者,办事历事三年出身;坐堂三年者,办事历事四年出身;坐堂一年二年者,止令办事,不许历事出身。”579正历和杂历的主要区别,在于正历有政务,而杂历无政务。与观政进士不同,正历监生不仅可以议论朝政,而且还要附署公文。“六科历事监生,科有公本,监生列名于末,六部亦然。监生与尚书、侍郎、诸郎官并名而疏,祖宗朝待士之意甚隆。”580而杂历监生除随御史出巡者外,不得附署公文,只是办理事务,负责誊写奏本、查理文册、稽算数目之类。正历和杂历的人选不同,给廪者拨正历,不给廪者拨杂历。监生历事,有相应的考核制度。嘉靖二十四年规定:“各衙门拨到历事监生,俱要常川在公供事,讲习律令。每三月考勤之时,严加考校,如有律意不通者,不送附选,仍责习学,以俟再考。其有私自回家、雇人代考者,查究得实,即将代替人参送法司问罪,监生仍照行止有亏,革罢为民。”581
监生历事制度使国子监的学习与仕途紧密接合。“有轮差于内外诸司,俾其习于政事,半年回学。昼则趋事于各司,夕则归宿于斋舍,优游之以岁月,琢磨之以义理,约束之以规法。廪食学校,则俾其习经史;历事各司,则俾其习官政。”582由于监生可以通过历事直接任官,故史称明代仕途“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可不由科举”583。但到嘉靖以后,历事逐渐变为官府杂役,失去其熟练政务的本意,致使监生有纳银免历、雇人代历者。
明代府州县均建学,各地教官达四千二百馀人。史称:“盖无地而不设之学,无人而不纳之教。庠声序音,重规叠矩,无间于下邑荒徼,山陬海涯。此明代学校之盛,唐宋以来所不及也。”⑧府州县的生员名额,洪武初定制,京府六十人,外府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官给廪膳。不久,就因名额过少而增广。宣德时,定增广生名额与廪膳生相等,惟不供廪膳。实行既久,又于额外增取,附于廪膳、增广之后,谓之附学生。其后逐渐定制,初入学为附学生,以岁科两试,择优依次递补增广生和廪膳生,岁贡则从廪膳生中选取,附、增、廪成为地方学校的升级台阶。明代后期,曾增加过两京府及部分府州县的廪膳名额。由于附学生不限名额,到明代中晚期,地方学校生员数量大大增加。天启时国子祭酒郭明龙曾说:“今天下府州县学,其大者生徒至一二千人,而小者至七八百人,若至二三百人而下,则下县穷乡也。”584除府州县学以外,还有卫学,成化时,又定卫学之制,招收军生。
府州县学生员,于本地官员军民之家的童生中考选。未入学的士子,通谓童生。入学考试,又称县试、府试、院试,须择三场皆通的童生,录取名额根据地方大小、人户多少明文限定,一般在廪生定额的半数左右。入学又称入泮。
提学官在任三年,要主持岁科二试。岁考为考核在校诸生优劣,分为六等,一二等依次补廪膳、增广生,三等照旧,四等挞责,五等廪增递降,附生降为青衣,六等黜革。科考为选拔科举生员,亦分六等,一二等参加科举,三等则不得应乡试,四等以下按规定应挞黜,而实施中绝少。在学生员,廪膳十年以上,增广二十年以上(年限先后有变更),学无成效,则发充吏员。岁贡生员经翰林院考试不中者,或充吏或复学。
清代国子监设有绳愆厅、博士厅、典簿厅、典籍厅,亦分六堂为教,不同处是六堂分内外班,实际上是从外班到内班增加了一个升级等次。和明代相比,国子监的贡生和监生有了明确区别。贡生有六,为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例贡;监生有四,为恩监、荫监、优监、例监。恩贡为遇恩诏以正贡(即岁贡正额)起送者,拔贡为各省学政与督抚考核选拔者,副贡为乡试副榜入监者,岁贡为府州县学按正贡名额在廪生中依年次起送者,优贡为府州县学在廪增生中举荐、学政督抚核定、礼部会同国子监考试录取者,例贡为廪、增、附生报捐者。恩监为临雍观礼恩赐圣贤后裔入监者(圣贤后裔如果本为生员,则为恩贡,如为俊秀,则为恩监),荫监为恩荫或难荫咨送者,优监与优贡相同,惟附生拔优为优监,廪增生拔优为优贡,例监与例贡相同,惟俊秀捐纳为例监,生员捐纳为例贡。
清代国子监有大课,有月课。每月中旬由兼管监事大臣和祭酒、司业轮流课试,课以四书文一篇,五言八韵诗一首,间试经文经解策论,是谓大课。大课分为三等,一等和二等第一名有奖赏,三等无赏,附三等者不与当月膏火,不将当月计入监期。月课为每月上旬由助教分课,既望由学正、学录分课,又称堂课,命题考试方法与大课相似。三月不应大课和堂课者除名。清初,仿明实行积分历事之法,康熙以后,不复行积分历事法,坐监期满,按贡监不同类别咨吏部分别任用。六堂肄业生坐监积三十六月(恩荫生积二十四月,难荫生积六月),举人另有选班,可授州县佐贰;恩贡、拔贡、副贡咨吏部议叙,可授教谕;岁贡、优贡、廪生例贡,可授训导;增、附生例贡、例监,皆咨回本籍,不予议叙。
清代府州县学之制与明代相仿,其生员名额分大中小学,屡有增广。亦分为廪、增、附三类,廪膳生和增广生有名额,附生无名额,以岁、科两试依次递补。童生入学,考四书、《孝经》等。在校生员,有月课,有季考,四书之外,兼试策论。嘉庆以后,月课渐废,教官与生员有师生之名,而无训诲之实,学校之制渐成为科举前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