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兵者,诡道也。
【详解类引】
曹操注解说:“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
何为诡?何为诈?
“诡”、“诈”这两个字让很多误解,都往“阴谋诡计、阴招、损招……”上联想,也有因此而贬损《孙子兵法》孙子兵法之行为。
赵本学说,儒者不愿意承认诡诈之谋,而更多批评、否认诡诈之谋,是不能用兵也。
其实,“诡道”的本质是“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是“惊喜”,是“意想不到”。
李零教授说,“诡”有违反的意思,就是跟敌人拧着来,成心让他难受,让他不舒服;“诈”,古代和“伪”字有关,经常和“伪”连用,有伪装、欺骗的意思。
笔者认为,“诡诈”是不断给敌人制造错觉,让他形成错误的判断,摸不透我方的意图,或进入我方设计的“道”中,实现有利于我方的态势。
诡道相对古军礼而言,被毛泽东评价为蠢猪式仁义的宋襄公是古军礼的代表,典型的贵族打法。宋楚在泓水上打仗,楚军人多,宋军人少,司马子鱼建议宋襄公趁楚军半渡未陈,发动突然袭击,消灭楚军有生力量,宋襄公不听,半渡时,他不让打;非要等楚军摆好架势再打,结果等楚军都上岸了,宋军只有挨打的份儿,最终宋襄公重伤,身死兵败。
宋襄公的不半渡而击,必须等楚军摆好架势再打也有他的理由,《左传》记载,宋襄公不听司马子鱼的理由:“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宋襄公的意思说,在战场上不再去伤害已经受了伤的人,不俘虏头发、胡子都花白的人,古代领兵作战,不凭借险要的地形阻击敌人,我虽是亡了国的商朝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摆好架势的敌人。
到晋文公时,城濮大战中,先轸打破了古军礼,对楚国用“诡道”,打歼灭战,让楚国损失惨重。
而后就进入了“兵不厌诈”的时代,也标志着中国兵法进入了成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