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是非的终极标准

当然,圣人境界实在是太高了,天生圣人,一般人很难企及,连孔夫子自己也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既然孔夫子都是学而知之,都要通过后天的努力,那么我们每个人要走的道路,基本上也就是下面讲的“诚之者”的道路,其原则就是这一句:“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要走这样的道路,首先就要选择好的目标和方法。这个就是“择善”。但“择善”也是不容易的事情啊!常言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每个人的经历、背景、所受的教育、生活环境等各不相同,因而也就有着不同的观念。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善恶标准,东方人、西方人,不同的人种也有分歧和矛盾。即使是同样的行为,在不同人的眼里都有不同的诠释,你认为善的,人家却未必这样认为;你认为是不善的,对别人来说或许恰恰很受用,感觉很好呢!所以,你怎么来择这个善?

以前在非洲有一个原始的食人部落,那里的人不管是谁死了,无论父母、子女死了,家人、族人都要分而食之。按照中国的传统和世界大多数文明社会的看法,这种习俗很野蛮、很残酷啊!但是,通过人类学家的观察发现,食人部落的人们吃掉自己亲人的肉,竟然是为了能够永远和自己的亲人融为一体。原来,这种在文明人眼里非常“野蛮”行为,竟然是出于对亲人的爱啊!前面我们讲过“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把自己的亲人吃掉,恰恰是他们所体现出来的“亲亲”的最好方式。

由此可见,判断是非善恶并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啊!那我们遇事怎么办呢?《中庸》这里就提供一个终极标准,这个终极标准就是“天之道”,就是一个“诚”字。

我们只需要用自己的一念之诚来体会善与不善,这就够了。凡是能够帮助我们恢复“诚者,天之道”的,就是善的;凡是在阻碍我们,让我们的心性越来越蒙蔽、污染的,就是不善的。我们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善与不善,实际上就突破了外相上的标准。一件事情,并不是说外相上看起来好,就千真万确是好的。

我们就说布施这一件事情,一般都认为是善事,但是真实的情况呢?有可能是善,也有可能是不善啊!如果捐款给一个非常贫穷的、需要帮助的人,那确实是善;但是如果捐款给一个好逸恶劳的人,那就助长了他的懒惰习气,反而是有害了。以前讲懒人的故事,说一个人懒到什么程度呢?父母外出把足够份量的饼子给他做好了,为了让他不费力气就能吃到,还帮他把饼子挂到脖子上。而懒人自己呢,几天以后竟然饿死了。不是饼子不够吃,而是他只吃了自己张嘴就能吃到的部分,结果饿死的时候,饼子还有一大半挂在脖子上呢!我们看,对这样的人迁就,你就是做了不善的事情。遇到这样的懒人,只有拿着棍子把他赶出去,让他自己找吃的,这才是真善。

所以,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这个标准人类争论了几千年,到现在都没有一个头绪,是一个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的事情。但《中庸》了不起!提出了用“诚”来衡量,对这个“诚者,天之道”真正有了感觉,就如禅宗里说的明心见性了,你对事情才能做出真正的是非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