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评价企业的经营体制状态

在充分理解上述概念后,参考表6.14对经营宽裕率进行检视,以评价企业当前经营体制状态,是经营决策者提高经营宽裕率的第二步。

表6.14 基于损益的一般制造型企业经营体制检视表

实际上,以经营宽裕率为纲的损益平衡点比率、损益平衡点,集中反映的是企业抵御恶劣环境和突发减产危机的能力。经营决策者会依据企业当前体制情况实施不同的经营举措,例如:

(1)当经营体制持续处于第七、第八、第九等级时,经营决策者往往会以空前力度控制固定成本,这包括但不限于:

​ 削减各种费用。

​ 裁减非核心人员。

​ 处理闲置、不增值资产。

​ 关闭或出售亏损的生产线、门店、子公司。

​ 淘汰亏损且无边际利润的客户、产品等。

(2)当经营体制持续处于第四、第五、第六等级时,经营决策者往往会大力压缩变动成本,这包括但不限于:

​ 按订单核算、监控并快速降低材料成本、直接人工成本。

​ 重新核算出厂价格,对利润低或亏损产品进行必要的涨价。

​ 调整并优化客户、渠道、产品结构。

​ 在取得供应商支持上的基础上降低采购价格。

​ 提高产品直通率,减少内部失败成本等。

(3)当经营体制持续处于第二、第三等级时,经营决策者一般会表现出更为成熟的经营姿态,这包括但不限于:

​ 集焦于企业的战略制定、文化建设、接班人培养。

​ 技术创新、产品开发。

​ 市场开拓、品牌塑造等。

(4)当经营体制持续处于第一等级时,经营决策者往往会采用比较积极的经营姿态,这包括但不限于:

​ 产能扩张。

​ 企业兼并。

​ 进军新事业领域。

​ 价值链整合。

​ 资本运作等。

经营决策者无论实施何种经营举措、以什么样的姿态经营,其本质还是要将企业的经营宽裕率维持在一定水平——这是企业收益、现金流和自有资本的源泉,也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护城河。因此,任何时候经营决策者均应提升或巩固企业当下的经营宽裕率水平,具体请参考图6.10。

图6.10 管理会计提升经营宽裕率的逻辑

由图6.10很容易看出,提升经营宽裕率有三条路径,但需要注意的是:

第一条路径:当经济增长放缓、消费疲软时,销售额的提升比较困难。

第二条路径:当材料及劳动力市场价格稳定、产品标准成本设计合理时,变动成本的降低将主要依靠技术改进和创新驱动,这是一个比较缓慢的过程。

第三条路径:当企业行政效率比较高、资源投入及组织编制比较精简时,固定成本的降低比较困难。固定成本是影响经营宽裕率最直接的因素,但它往往起着维持企业规模的“营销”作用,是“自信、乐观”型经营决策者一般不太愿意大力削减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