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议程,首先由营销中心李总汇报。李总按模板要求先对内外部环境做了分析。可以看出,再起飞公司平时对行业及竞争对手的关注度极低,缺少量化的数据和分析,主要是做一些定性的描述。比如,针对竞争对手分析,仅提及“因为某竞争对手比我们早进入手机终端市场两年,比我们有先发优势,但路由设备方面的优势不如我们”。竞争对手在市场的优势的具体表现到底是什么?比如,市场占有率、渠道情况、区域情况、产品结构情况、产品特点及成本方面等,都没有任何支撑信息。
很明显,内外部环境及SWOT分析环节,营销中心的战略思考基本上就是交作业,这里有一些客观原因,比如,从来没有安排人员做行业研究,也没有安排销售人员在市场上采集竞争对手数据,而且是第一次接触这种分析方法。就我的经验而言,这绝对不是个别现象,很多成长型企业对市场及竞争对手缺少研究是通病,不重视系统作战能力是很多企业从“游击队”到“正规军”必须跨越的坎。
然后,李总围绕战略目标销售收入30亿元进行分解和策略阐述。首先对经营目标按事业部进行了分解。其中,10亿元分解到终端事业部,年增长率为50%,主要策略:一是开拓30个新终端直营网点;二是提高单店销售能力;三是加强销售人员培训,提升销售能力。
我看了一下四周,大家好像并无异议,也许大家已经习惯了并认可了这种分解方式,但我感觉问题很大,有必要做出提醒。
我问:“去年增长率是多少?”
李总说:“30%。”
我说:“去年开拓了多少个新网点?”
李总说:“15个。”
我说:“去年单店的销售额提升了多少?”
李总说:“大概10%。”
我说:“建议大家再讨论一下,如果去年增长率为30%,今年如果什么都不变,假设也能增长30%,那么,另外的20%的增长率来自哪里?”
李总说:“明年会加大开店的力度啊,并且提高单店的销售能力。”
我说:“我不了解公司的具体情况,但我建议大家测算一下,确保策略的可实施性。比如,开拓30个新网点,平均每个新网点大概可以带来多大的增量。去年开发了15个新网点,这个行业开拓新网点的难度有多大?今年能否完成30个新网点的开发任务?”
我接着说:“现有网点需要提升多少才能满足经营目标要求?毕竟单店短期销售额提升是有一定限度的。还有,把‘加强销售人员培训’作为三大策略之一,那么,目前销售人员的能力是否是影响明年经营目标达成的核心要素?这些都需要思考。”
李总有点困惑:“我制订这些策略肯定是思考过的。比如,开拓网点并不难,只要找到合适的合作商就行,反正这些网点不需要太大的投入,基本上都是合作商投入。”
董事长看到这里,也开始插话了:“我不这样看。开拓新网点,我们的投入是不大,但目前这个市场渠道开发得已经差不多了,好位置基本被瓜分完了。所以,能否找到那么多合适的网点本身就要打一个问号。如果找不到30个,经营目标就无法实现。即使明年能开拓30个新网点,还有一件事情需要思考,因为30个网点并不是一下子就能搞定的。所以,每个新网点对目标的贡献不一样。这三个策略的确很难有力、直接地支撑经营目标。”
很多人都在点头,若有所思,看来大家明白了,很多工作并不是想当然。这也是很多企业在制订计划时信心十足,但又很难完成任务,最后还认为各种困难是突发的且无法控制的客观原因。其实,很多策略从开始制订时就是错的,没有经过充分论证。
针对如何完成30亿元的目标,大家激烈地讨论着,不断产生新创意。有人提出:“如果要实现50%的增长率,就必须采取非常规手段,比如,明年是否考虑开拓一个新渠道?”还有人提出:“要实现渠道下沉,深挖三四线城市代理商,竞争对手已经这样做了,效果不错。”在我的引导下,大家开始讨论根据不同的区域市场,明确不同的定位并且制订不同的策略,而以前的再起飞公司从来不会对不同区域市场采取不同的策略。看得出来,大家非常高兴,为有这么多好的突破性思路而兴奋。
本来按时间规划,第一天讨论三个核心部门,但没想到,大家思路打开后非常投入,讨论异常激烈。已经到了下班时间,大家兴致还很高,董事长直接让食堂送盒饭到会议室,短暂休息后,大家继续讨论,没想到第一天会议讨论到23:30,而且仅仅讨论了一个部门。但收获非常大,基本上围绕营销涉及的渠道、组织、促销、政策、产品、考核、人才等讨论,并就关键策略达成共识。
接下来,大家围绕其他各职能战略进行了研讨,本来预计两天的战略研讨会,最后总共花了三天半的时间才结束,而且董事长特别为此推掉了几个应酬。
战略研讨会临近结束,董事长说:“往年,我们也要求每个部门根据公司的经营目标制订部门计划,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讨论过。当然,也从来没意识到这样做的必要性和价值。这次研讨会非常成功,我对明年的目标非常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