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外贸理论的总原则可以用“内守国财而外因天下”概括。一方面,要尽力避免本国财物外流;另一方面,要吸收外国财物,使之不断输入,关键在于物价不能低于其他国家,“谨守重流”。
“内守国财而外因天下”语出《管子·地数第七十七》,上面引用齐桓公与管子的对话:“桓公对管仲说:‘我要保住国内资源,不被天下各国捞取,反而要外取于天下,可以吗?’管仲回答:‘可以。水流激荡则流势湍急,征收的号令急则物价上升。先王就是掌握号令的缓急,对内据守国财而对外取之于天下的。’”(原文:桓公问于管子曰:“吾欲守国财而毋税于天下,而外因天下,可乎?”管子对曰:“可。夫水激而流渠,令疾而物重。先王理其号令之徐疾,内守国财而外因天下矣。”)
《管子·轻重戊第八十四》还有多条通过有意识提高他国某种产品价格,让其发挥产业比较优势,诱使之放弃本国农业生产,造成单一的经济局面,借以颠覆别国的案例。比如提高纺织品价格以颠覆鲁、梁,提高鹿价以颠覆楚国,提高狐白之价以颠覆代国,提高器械之价以颠覆衡山国等。在他国“以钱为纲”,放弃农业社会种粮这一本业全力追逐利润时,在本国则广积粮,形成市场垄断局面。等到别国粮食感到缺乏,而本国谷物又不准自由买卖,别国的人民为了取得粮食供应,就不得不相率归顺了。
管仲,这位曾经挽救中华文明之大厦于将倾的伟大政治家已经远去了,在这样一个虚拟经济发达的信息时代,孔子对他“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的赞叹似乎也已成为历史余音。但《管子》一书阐述的中国古典外贸理论却不会成为绝响,它告诉我们:真理是朴素的,真理也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