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枫看到一些业务部门,在开月度或季度绩效会议时,反复问大家有没有信心,得到大家一遍遍的响亮回复后才罢休。特别是在经营情况不佳、团队士气低迷的时候,有些管理者经常通过大会小会高喊大家要有信心,包括让自己的上司也给团队信心。他们提出“信心比黄金还要宝贵”,所以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他们认为,有信心就能战胜困难,得到预期的结果。
林枫也曾经作为其中喊话的一分子,深知即使嘴巴上喊得多么响亮,内心仍可能是波澜不惊。林枫认为,信心是要有来源的,来源是什么,其实就是积极的改变,当你的团队看到情况有好转,一切向着好的方向转变,自然会产生信心。所以,信心是积极改变之果,是油然而生的,根本不用喊。
也就是说,嘴上喊的并不能体现到内心,信心不是喊出来的,信心是打出来的,只有扎扎实实的、硬邦邦的结果,才会产生信心。
企业要让管理者、员工有信心,就要让管理者、员工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HR高管要鼓励业务主管在有战略意义的项目上砸出“大坑”(有重要成果),才能提振士气,“大坑”才有足够的震撼力与威慑力。
我们看到,真正不断吸引人才的企业,永远是那些处在增长中的企业,特别是高速发展的企业,发展是吸引人才的最有利因素。驱动企业增长与盈利,就能够为企业持续吸引与保留人才。
所以,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去发展快的公司、业绩好的团队,这些组织会自然生出信心,在这里成功的概率高,员工有更好的成长、更好的回报,团队的士气更高涨。谁不喜欢在有前途、有发展的组织和团队呢?
当然,企业文化与组织氛围等因素也是需要的,但其吸引力往往不如发展来得直接。快速发展的企业,会让人产生“在这个企业干有奔头”的认知,企业在行业市场上有地位,快于市场平均速度的增长,员工就感觉有未来,有未来才有想象空间。因此,要用未来牵引现在。
还有一点是,信心不是喊出来的,信心是打出来的。就像军队一样,打下了这座城池,攻下了这个山头,就会多生出一点信心;多打下几座城市,多攻下几个山头,信心会逐步增加,士气也会高涨起来。所以,只有通过团队不断攻难克艰、克敌制胜,用胜利奠定和铺就信心之路。
企业内每个部门的业务主管也一定要用结果来说话,用良好的绩效结果来鼓舞士气、提升员工信心。如果部门不断取得新进步,不断呈现出新气象,部门在公司内的价值、地位与影响力也会同步提升,员工的成就感也会油然而生,即使工作忙一些、累一些,也不会在意,因为他们在成长、在发展。
因此,管理者一定要在脑中牢记,要用发展来解决信心问题。如果没有发展,无论内部关系怎样和谐、对员工多么宽容,仍避免不了周边给予的压力,管理者与员工会变得不自信,甚至在公司内抬不起头来。
很多管理者不明白这个道理,过于重视内部管理,但经营与管理之间,一定要把经营放在首位,管理是为经营服务的,失去了经营,管理也是没有价值的。它也失去了指向,其意义也会受到质疑。
林枫认识的一位企业高管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经营好了,狗屁都是经验;经营不好,经验都是狗屁。”可以看出,管理是以经营为准星、为依归的,也是验证管理效果的场所。因此,管理者脑子里要时刻有经营目标,无论什么时候都要用经营来衡量管理工作效果的标准,不要因为管理而冲淡了经营。
所以,我们要不断让团队看到、参与并见证组织、团队的积极改变,用这个改变去引领他们的信心。
与其不断地通过口号去激发大家的信心,还不如积极面对、踏实行动,有步骤、有逻辑地做事情,一步步往前稳健迈进,逐步取得成果,这样才会逐步获取最坚实的信心。管理者要带领团队用结果证明,用结果来激发信心。
对于每位员工也是如此,在他能够通过努力,跳一跳能够得着的目标开始,达到一定的成功,多了一点自信,然后再挑战下一个高一点的目标,达成后又多了一点信心……成功与信心是同步累积而来的,“成功是信心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