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品牌与销售有何关系

销售与品牌完美配合,方能决胜市场

是先做销售,还是先做品牌?在工业品品牌营销实战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客户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另一个说法是,销售和品牌谁更重要?显然,对这个问题唯一正确的回答是两者同样重要!为了能使读者很好地理解这个观点,下面我打一些比方。

销售过程就是传播品牌的过程,打造品牌也是在促进销售。这句话听起来有点绕口,其实不难理解。销售员在与客户的接触和沟通过程中就会有形无形地将企业的实力、文化、品质、服务、技术、历史等品牌信息传递出去。透过销售员的言谈举止,客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感知到企业的品牌。同样,企业在进行形象展示、做广告、参加展会等品牌传播行为时,也促进了销量的增长,在某种程度上扮演了销售员的角色。

销售与品牌是事物的两个方面,就像一把刀的刀刃和刀背,销售是刀,品牌是背。二者合璧,方为克敌利器。

销售与品牌又像人脑的理性和感性的两个方面。销售代表理性的一面,能够较为精确地测定销售行为的投入和产出的数量关系。而品牌代表感性的一面,很难准确地测算出品牌投入与销量增长的数量关系。只有感性与理性结合,方能成就完美。

销售与品牌又像实与虚的关系。销售务实,考虑的是销售额,是直接的数字指标。而品牌务虚,考虑的是知名度和美誉度等软性的指标。只有虚实结合,方能创造辉煌。

销售与品牌又像点与面的关系。销售是点,品牌是面。销售代表短期的市场业绩表现,品牌代表着长期的市场占有潜力。销售通常只关心订单的达成和短期的销量,不大考虑长期的市场占有潜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销售更像点。而品牌通常考虑的是整体的、长期的业绩,而非短期一城一池的得失。从这个意义上说,品牌更像面。只有点面结合,方能长久占领市场。

要做到销售和品牌二者的完美结合绝非易事。国内工业品企业多数只有销售部而没有市场部,销售部同时在履行销售和品牌的职能。有少数工业品企业,销售部和市场部是分开设置的,但市场部却总是受到销售部的牵制,难以发挥品牌管理和建设的职能。无论哪一种情形,销售和品牌都无法完美结合。第一种情形最终执行的结果是,市场部往往会以销售为导向,品牌逐渐失去了话语权。第二种情形下,销售部和市场部争功夺利,相互推诿,缺乏理解和协作。在民营工业品企业中,很少有销售与品牌都做得很好的案例,大多是注重销售,品牌逐步被边缘化。不过远大中央空调的品牌和销售都做得非常成功。远大品牌家喻户晓,拥有很好的美誉度,这与他们擅长品牌运作和品牌推广是分不开的。

销售是箭,品牌是弓,只有箭利弓圆,完美配合,方能决胜市场。

工业品企业须从销售为导向转向品牌营销为导向

国内工业品企业在销售上有两个问题最为集中:一是销售越来越难做,如何扭转;二是企业对销售员过于依赖,常被销售员要挟待遇,甚至销售员跳槽或自立门户时带走客户的状况时有发生,对于企业来说,销售非常不可控,经营风险大。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关键在于企业要从以销售为导向的观念和组织形式,转变到以品牌营销为导向的观念与组织形式上来。

以销售为导向的观念认为,工业品的销售主要靠销售员建立的人际关系驱动,销售的核心在于发展同客户的人际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信任关系,从而达成销售。认为销售的过程主要是请客吃饭,与客户打成一片。客户从信任某个人转而到信任其所在的公司和产品。这种观念常常在国内工业品企业中大行其道。因此,他们将销售等同于请客吃饭就不足为奇了。

以品牌营销为导向的观念认为,工业品销售的本质上是靠品牌的拉动,销售的核心在于打造品牌。品牌能够与客户建立超越销售员个人人际关系的信任,从而达成销售。以品牌营销为导向的观念认为销售的过程主要是创建、管理和传播品牌。这种观念在大型外资工业品企业中被广泛认可和实施。

持有品牌营销观念的人并不否认销售员的个人作用,而认为销售员的销售过程同样肩负着传播品牌的重任。我们再看之前的两个问题。在两种不同观念的指导下会产生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销售越来越难做,是因为公司品牌没有塑造和推广开来,没有品牌在“面上”的支撑和缺乏品牌附加值,单纯依靠销售员的推力和价格拼杀,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无异于慢性自杀。同样,品牌若没有树立起来,没有号召力和影响力,那么就势必会被销售员个人的影响力所代替。

客户一旦认为品牌不足以信任,而只信任销售员个人,那么,企业经营的风险就很大了。一般情况下,在跨国公司出现销售员个人超越公司的现象相对少,销售员离职对客户的影响比较有限,公司容易填补这个空缺。究其原因在于公司拥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跨国公司的销售员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传播公司品牌、增强客户信任度的角色。比如,IBM许多年来一直要求所有的销售员均着深蓝色西服,入住高级酒店,以符合其高端和专业的品牌形象。相应地,其销售员的任务也相对简单,只需完成一系列既定的商务谈判和交易过程,并不需要过多地依赖于人际关系的培养。国内工业品企业要彻底改变销售难做、过于依赖销售员个人的状况,就必须在品牌的创建、管理和推广上向跨国公司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