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估值的困惑

不知道大家使用利润表进行估值时有没有困惑,即“扣非净利润”并没有扣完“非”。“非”指非经常性损益,是指公司发生的与生产经营无直接关系,以及虽与生产经营相关,但由于其性质、金额或发生频率,影响了真实、公允地评价公司当期经营成果和获利能力的各项收入、支出。

比如说丈母娘问笔者收入时,笔者说上个月捡到了1万元,因为笔者并不能每天都能捡到1万元,因此这1万元是非经常性损益。

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规范问答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2007修订),其中把之前的14条非经常性损益扩大到21条,其中主要内容有:

​ 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但与公司正常经营业务密切相关,符合国家政策规定、按照一定标准定额或定量持续享受的政府补助除外(部分政府补助也算经常性损益,类似京东方的面板补助)。

​ 企业取得子公司、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的投资成本小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产生的收益(指负商誉)。

​ 因不可抗力因素,如遭受自然灾害而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仅仅是不可抗力的资产减值,常见的固定资产等资产减值算经常性损益,比如乐视网)。

​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产生的子公司期初至合并日的当期净损益(想想部分群众怀疑富士康净利润问题就是因为它们来自合并利润)。

​ 除同公司正常经营业务相关的有效套期保值业务外,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以及处置交易性金融资产、交易性金融负债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取得的投资收益(就是说其他类型的投资收益算在经常性损益里)。

​ 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损益。

大家有没有发现,上述内容基本是上市公司调节利润的主要行为。具体内容将在第二章中详细介绍。

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归母净利润、归母扣非净利润均会有所失真,因为里面或多或少包含了你所不知道的一次性损益。那么,有没有更好的指标来衡量企业利用经营资产从事经营活动产生的利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