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评价中心的应用忠告

1.我国企业在使用评价中心时应注意跨文化差异

评价中心在不同国家管理人员选拔中具有可转移性和某种普遍意义。研究表明,在预测效度方面,我国企业与美国企业有相近的结果。但由于社会制度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在测评指标及其结构等方面有一定差异。

中西方的主要差异:

(1)国外评价中心多被用来预测如潜力等一般的能力,而国内使用其目的多是测查具体工作岗位所要求的独特的具体能力,以预测未来业绩的好坏。

(2)相对而言,国外的企业更看重人格,而国内的企业更看重具体能力。

(3)国外评价中心重在积极热情,非常强调软性技能,相比之下,国内企业认为专业技能和相关经验更重要。

(4)国内的企业在使用评价中心这一“舶来品”时,通常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首先应对评价中心的测查项目进行修改,然后研究其对不同岗位的预测效度是否相同,关键是根据使用评价中心的目的具体分析、具体对待。

在评分过程中,需要根据国内岗位的工作内容,相应地设定国内的行为样本,并使评分指标进一步量化,更要考虑预测效度随测评师变化而变化的情况。例如有些企业,以英文来做无领导小组活动,由于各岗位被试者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某些对英语水平要求并不高的职位上被试者的发挥就会受到影响,从而降低了评价中心的使用效果,况且评价中心不应当被当做考察语言能力的工具。

总之,实施评价中心时,应注意不同地区文化背景在管理风格和组织环境、心理气氛等方面造成的差异,因而必须修订完善测评标准。同时,也不宜将这种差异绝对化。

2.注意不同员工类型差异

评价中心传统上应用于经理人员.现在扩展到应用于不同类型的员工,包括新进员工和非管理层员工,因此评价中心的要素组合、工具组合、施测过程也应有针对性差异。

3.注意不同的施测目的,进行不同的设计

对于招聘或晋升决策,依据测评指标数量、岗位级别和效度要求等决定评价中心设计的复杂性;对于诊断培训需求,通常设计大容量的评价中心,以达到充分、全面地衡量测评对象资质的目的;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继任计划和人岗匹配等项目,则将素质—角色匹配模式融入评价中心的施测过程。

4.确保评价中心成功实施的关键点

(1)要得到高级管理人员的支持。

在长期的测评实践中,我们发现:

1)确立评价中心的测评目标时,需要高层领导根据组织发展战略对人才队伍的核心能力进行定位。

2)评价指标构建过程中,高层领导必须关注和参与各指标权重的制定。

3)高层领导的参与决策、鼓励宣导和资金支持,可以增强员工对评价中心的接受度,员工势必会更有热情参与到测评过程中。

4)领导参与测评过程,使得评估选拔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得以体现,使员工产生公平感。

(2)充分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某些评价中心还没有正式开始就失败了,这通常是因为前期的准备工作没有做好。主要原因是:

1)初期的讨论会没有请到合适的人参加,或参加的人员始终怀有疑虑。

2)没有认真挑选和培训主试人员。

3)没有基于企业人才规划,慎重决定哪些人进入人才评价中心接受测评。

4)没有进行工作分析、胜任特征建摸确定评价内容、评价工具选择。

5)没有针对性的设计试题,而是不加区别地把别家企业的题目拿来直接应用。

6)整个测评过程缺少严格的时间计划,细节安排不到位,事前演练不足,对考场突发情况预案不足,造成混乱、被动。

(3)客观、科学地看待测评技术。

1)切勿追求评价中心的结果100%精确,评价中心是以科学的测量、评价工具为手段对测评对象进行分析,但评价中心是相对的心理测量,而不是绝对的物理测量。

2)评价中心采用科学的测评工具,标准化的测评方法,保证了测评过程的公正、公平、透明,大大提高了选人效率,取代了领导的个人决策。

3)评价中心的测评结果为人事决策提供决策支持信息,使得决策的正确率更高。但是测评本身并不能取代人事决策,更不是人事决策的唯一标准。

4)评价中心活动要求“中立”立场,从过程开始至结束,不对被测评对象的行为发生实质性的影响。(不同于人事考核管理、监督、指导、教育、激励等功能)

5)切勿迷信测评软件,测评软件仅仅是提高测评效率、减少计算量,但它与测评工具是否科学是两码事。比如当前比较先进的情景模拟测验,对测量管理人员素质很有效,但是却很难编成软件。

(4)正确使用测评结果。

1)有些企业往往将诊断或发展项目中的测评结果错误地用于晋升决策,为领导的决策提供佐证,从而毁坏了评价中心的信度水平。

2)有些企业运用评价中心找到了有能力的人选,也诊断出相应的培训发展需求,但是,迟迟未能付诸行动,致使测评结果根本得不到利用。

3)有些企业在利用评价中心的测评结果时,仅仅为满足领导的掌控欲,无视被试员工对参加评价中心的某种期望与感受,引起员工的不满。

参考文献

[1]解冻.基于发展中心理论的企业领导胜任力开发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07

[2]解冻,李效云,石金涛.基于胜任力的发展中心技术及实践[J].北京:中国人力资源开发(4):41~44

[3]孟卫东,于泽玮,司林波.评价中心技术及其应用研究综述[J].河北: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4):97~101

[4]谭小宏,胡莹,吕建国.评价中心技术应用的前景展望[J].四川:成都医学院学报,2008,3(1):50~52

[5]卞冉,高钦,车宏生.评价中心的构想效度谜题:测量维度还是活动?[J].北京:心理科学进展,2013,21(002):358~371

[6]梁开广,邓婷,许玉林等,评价中心法在评价中心管理潜能中的应用及其结构效度检验[J].浙江:应用心理学,1992,7(4):50~57

[7]王小华,车宏生.评价中心的评分维度和评分效果[J].北京:心理科学进展,2004,12(4):601~607

[8]殷雷.关于评价中心若干问题的探讨[J].上海:心理科学,2006,29(4):1007~1009

[9]殷雷.评价中心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趋势[J].上海:心理科学,2007,30(5):1276~1279

[10]Bycio P, Alvares K M, Hahn J.Situational specificity in assessment center ratings:A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87,72(3):463

[11]Dalziel S, McDougall M, Barclay J, et al.Introducing development centres into management education:the way forward?[J].Management Education&Development,1993

[12]Eurich T L, Krause D E, Cigularov K, et al.Assessment centers:Current practices in the United States[J].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2009,24(4):387-407

[13]Goodge P.Development centres:Guidelines for decision makers[J].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1991,10(3):4-12

[14]Goodge P.Development centres:design generation and effectiveness[J].Journal of Management Development,1994,13(4):16-22

[15]Hough L M, Oswald F L.Personnel selection:Looking toward the future—

Remembering the past[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0,51(1):631-664

[16]Krause D E, Thornton III G C.A Cross-Cultural Look at Assessment Center Practices:Survey Results from Wester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J].Applied Psychology,2009,58(4):557-585

[17]Lievens F, Klimoski R.Understanding the assessment center process:where are we now?[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001:245-286

[18]Lievens F, Conway J M.Dimension and exercise variance in assessment center scores:A large-scale evaluation of multitrait-multimethod studie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1,86(6):1202

[19]Lievens F, van Dam K, Anderson N.Recent trends and challenges in personnel selection[J].Personnel Review,2002,31(5):580-601

[20]Lievens F, Harris M M, Van Keer E, et al.Predicting cross-cultural training performance:The validity of personality, cognitive ability, and dimensions measured by an assessment center and a behavior description interview[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3,88(3):476

[21]Lievens F, Thornton III G C.Assessment centers:Recent developments in practice and research[J].Handbook of selection,2005:243-264

[22]Iles P, Robertson I, Rout U.Assessment-based development centres[J].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1989,4(3):11-16

[23]Ones D S, Dilchert S, Viswesvaran C, et al.In support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in organizational settings[J].Personnel Psychology,2007,60(4):995-1027

[24]Rothstein M G, Goffin R D.The use of personality measures in personnel selection:what does current research support?[J].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2006,16(2):155-180

[25]Rupp D E, Baldwin A, Bashshur M.Using developmental assessment centers to foster workplace fairness[J].The Psychologist-Manager Journal,2006,9(2):145-170

[26]Thornton III G C, Rupp D E.Assessment centers in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Strategies for prediction, diagnosis, and development[M].Psychology Press,2005

[27]Vloeberghs D, Berghman L.Towards an effectiveness model of development centres[J].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2003,18(6):511-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