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这里讲的仰观、俯察、知幽明,其省略的主语就是古之圣人或者学易君子。在传统戏剧里的得道高人,比如诸葛亮、刘伯温这些人一出场,身上穿着八卦衣、手上摇着鹅毛扇,旁白介绍的时候都说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简直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天文指的是天上的日月星辰这些天象纹理。古人通过仰观天文,以易学的根本思想和根本规律性来研究天象与四时的变化,就形成了天文历法之学。中国过去的星象之学中,往往都是把天上的星象变化和地上的人事变化结合起来的。在汉代的易学系统里面,尤其是孟喜、焦延寿、京房这一系列易学代表人物的学术里面,这些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天人合一”理念也是在汉代提出来的。这可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笼统的、表示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合一”概念。在汉代,这个概念是很明确、很实在的,比如把天上的“五星”与人伦“五常”进行直接联系,哪颗星代表仁,哪颗星代表义,哪颗星代表礼,诸如此类,都是一一对应的。虽然这个理念看起来有点僵化,但是在中国古代的星象学里面,实际运用起来又是非常普遍的,有时候还会意外地促成了一些自然科学上的探索和发现。
上两个星期,我们到太极宾馆去听胥老师讲课,发现时间还早,就去附近的旧书店里逛了逛,东瞧西瞧,结果还满有收获,发现了一套《京房易传》。我找这本书已经很久了,结果就在这个不起眼的旧书店里发现了,而且价格还很便宜。
京房这个人,他是汉易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对于天象和人事对应搞得精准。他常年观察天象,比如日食、月食、彗星与社会人事的关系;他还对日出日落之时太阳黑子的变化有详细的观察记录。从天文发展史来看,中国早在汉代京房的时代就有对太阳黑子的观察了。京房是在一早一晚的时候,用肉眼就观察出太阳里面有黑子,其活动规律还可以和人事变化紧密地结合起来。所以京房的易学是特别注意研究天象灾变的,把天灾与人祸联系得很紧密。我们现在常说的天灾源于人祸,京房就是这种观念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