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看前秦失败的原因。
淝水之战的南北形势,自然是南弱北强,前秦又拥有长江顺流之势,因此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然而,战争的结果却是东晋以少胜多,东晋以8万兵力击溃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其中原因何在?对于这个问题,学界也是颇多探讨,这里也略微谈一点看法。
淝水之战作为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历来颇受军事学研究专家的关注,自是可想而知。实际上,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战例有很多,几乎历代都曾出现过,即以魏晋南北朝时期而言,有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西晋灭吴之战、瓜步之战、北魏建义元年(528)尔朱荣击败葛荣的邺城之战(时葛荣有兵数十万,号称“百万”,尔朱荣仅有7万骑兵)、隋灭陈之战,这些都是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由此可见,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并不是偶然现象,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为什么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总是经常上演以少胜的战例呢?这主要是因为,在以冷兵器为作战武器的传统战争条件下,交战双方的军队很难完全展开,一般都是双方的先头部队在那里鏖兵交锋,所以,前锋部队交战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就决定了整个战役的胜负。如淝水之战,前秦的军队虽然号称百万,但真正到达战场、投入战斗的,只有苻融的25万前锋部队。就是这25万前锋部队,在淝水决战的时候,也不是全部投入了作战,真正与东晋北府兵交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当这部分军队溃败之后,不但没有战略预备部队在后面接应,反而直接造成了后续部队的混乱,所谓“兵败如山倒”,前秦军队自相践踏而死的,远比被晋军杀死的要多。
另外,我们还注意到,淝水战败,苻坚向北逃跑,并未见到项城大军有什么接应的行动,驻扎于半路的前秦军队也没有任何举措。事实上,淝水前线溃败,本来只是战役的局部失利,但最后造成的结果却是整个后方军事系统的彻底瓦解。所以说,表面上看,苻坚出师时声势浩大,号称“百年所未见”,但实际上,他所统帅的军队不过是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对这样的军队即使想做周密的军事部署,也是不可能的,这正是强大的秦军在顷刻之间土崩瓦解的根本原因。
当然,淝水之战前秦失败,还有其他原因。
前秦淝水战败的根本原因,在于民族方面,这是陈寅恪先生提出来的,也是目前史学界基本公认的观点。20世纪40年代,陈寅恪先生在清华大学讲演魏晋南北朝史时,曾专章讲述南北对立形势下,北方不能过早统一南北的原因等问题,其中专门提到了淝水战争。
陈先生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苻坚何以要进攻东晋?二是淝水战败,何以立即导致前秦的崩溃?陈先生从民族关系的高度分析了这些问题。他认为,苻坚之所以坚持南进战争,是为了争取“正统”地位,如果不能攻取东晋,就无法自居于汉人的正统地位,也就不能降服鲜卑等民族,且汉人也有离心的倾向,只有攻取东晋,推行汉化,方可统一胡汉。苻坚所以坚持南伐,原因在此。至于淝水战败,根本原因也在于民族关系方面,在于战争中损失最大的是其本民族的精华,由于在战争中兵力配置上出现问题,造成了氐族精锐丧失殆尽,从而失去了对北方的控制力。
循陈先生思路,我们可作进一步的推论,苻坚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北方的统一,与他采取措施积极推进北方的民族融合,有着直接的关系。就历史实情来看,苻坚在调和民族关系方面,比此前的匈奴、羯、慕容鲜卑等,做得都要好,具体说如:采取民族绥抚政策,不滥杀被征服的民族,并尽量礼遇他们的统治阶层;打击氐族守旧的上层分子,吏治相对清平;任用汉人为朝廷官吏,并推崇儒学等。正因为如此,所以苻坚统治下的前秦,民族融合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北方的发展,从而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前秦统治时期,北方并没有真正稳定,民族融合的任务也没有真正完成,因而由北方完成统一南方的历史条件并没有真正出现。当然,这并不是说苻坚完全不可能取得对南方的一次重大战役的胜利,而是说,在北方尚未稳定的情况下,即使取得一次战役的胜利,也不可能实现从北方统一南方的历史任务。易言之,即便苻坚通过一次战役的胜利,消灭了江左政权,也不过是把北方的民族动乱扩大到南方,从而使南北统一根本无法维持。也就是说,苻坚最后还是注定要失败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民族融合的水平不够,远没有达到完成全国统一的要求。
对秦晋双方军事、政治情况的比较,也可以找出前秦战败的原因。苻坚在战前曾召开廷议,商讨伐晋事宜。如前面所说,反对者很多,理由基本一致,即都认为东晋得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天时,指东晋得岁,风调雨顺,农业丰收;所谓地利,指晋有长江之险,阻隔南北;所谓人和,指东晋君臣和睦,上下同心,谢安、桓冲均为“江左伟人”。反观前秦,则因为连年用兵,将士厌战畏战,所以虽然号称百万之师,但多数是临时抓丁,或强征入伍,战斗力并不强,更有些人身在秦军、心系东晋。双方尚未开战,胜负其实已分。再加上,苻坚临战之前的轻敌,战略部署的失当,战线拉得太长,所以实际集结到前线的,包括姚苌等进攻襄阳地区的部队在内,也只有不到30万人。
当然,还有一个偶然性的因素,那就是朱序献策。苻坚派朱序前去劝降,他当然不会想到朱序却乘机向敌人透露已方的军事机密,造成了双方军事信息上的不对称,东晋一方因为朱序献策而知己知彼,前秦一方却既不知己也不知彼。谢石因为朱序献策而及时调整了战略部署,从而抓住了战机,苻坚却因为朱序的泄密与背叛而一战败绩。历史常常如此,往往会因为一些偶然性的因素而改变走向,尽管我们说前秦发动的这次战争,失败有必然性,但如果不是出现朱序献策这个偶然事件,东晋淝水之战的胜利肯定不会如此轻易就能获得,前秦也不会在顷刻间就土崩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