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主要是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上古历史观,是通过易道中的卦象来阐述中国上古的历史,所以这一章哲学味道还是比较重,也可是说是中国最早的历史哲学。这一章比较长,其中主要是举出了十三个卦,来阐明中国上古文明开端时期的种种现象,以及这种种现象的来源,可以说是代表了中华上古文明的进程。
这一章是《系辞》的作者有意用易经卦象,来对应早期文明的种种现象,有些对应得比较恰当,而有些对应就比较牵强。本光法师对这一章也有较多的异议。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包羲氏就是伏羲氏,也可读作“庖丁解牛”的庖。在伏羲氏称王天下的时代,对中国而言就是历史文明的开端。当然,在中国上古的神话传说中,是盘古王开天地。传说天地之初是合在一起的,就像一个大鸡蛋,盘古王就像鸡蛋里发育的小鸡子儿。有一天,盘古王发育成熟了,一伸懒腰,把这个蛋壳给打破了。天地从此开辟,清者上升为天,浊者下降成为地。盘古王死后,头发变成森林,皮肤变成泥土,血管变成江河……总之,山河大地就是盘古王的身躯变出来的。
当然这是中国古代的创世神话。按现代天文学中的说法,宇宙最初是从一个能量无穷的质点经过爆炸,然后才得以诞生。看起来,现在天文学的宇宙大爆炸学说与我们盘古王开天辟地的神话,还有某种巧合——都是从一个点爆炸开来的嘛。其实,我们人生短短百年,天地是怎么来的?宇宙最初是怎么一回事?对于普通人而言,只要有个说法可以安心就是了,宇宙生灭这些“大事”,跟我们关系有多大啊?所以关键还是注重当下,注重我们生而为人,该如何处理好自己这百年的光阴。
在中国文化中,是以伏羲氏为人文之祖,可以说中华文化的曙光就是由伏羲氏开启的。以前讲中国文化是从“三皇五帝”开始的,三皇之首就是伏羲氏。从字源上来说,“德冒天下谓之皇,德配天地谓之帝”,就是说天下最具有德行的人冒出头来,这样的人就称为“皇”;他的德行与天地之德相匹配,这样的人就称为“帝”。正是有了德配天地的说法,后来才有“三才”的概念。三才即是天、地、人,人的德行与天地之德是平等的,是三足鼎立的,所以生而为人是很了不起的事,因为人有顶天立地的精神。伏羲氏作为三皇之首的传说,其中有一些神话色彩。
传说伏羲氏的母亲华胥氏,在雷泽之畔履巨人之迹,心有所动,还有霓虹围绕其身,于是感而受孕,生伏羲于成纪之地。成纪在今天甘肃天水一带,后来,伏羲氏的宗族就在西北发展起来。从五行上说,伏羲氏的时代是木运主世。因为木代表东方、春天,一年之计在于春,因此中华文明是从伏羲氏开始。巽木生风,巽卦为木、为风,所以伏羲氏就以风为姓。后世认为他对人类文明的功绩很大,其“德合日月之明”,所以又称其为“太昊”,昊从字形上看,就是如日在天嘛。
伏羲氏所处的时代是原始社会,人们穴居岩处,茹毛饮血,人与动物之间的差别不大,都是很纯然的自然性在起作用。人们在天地之间生活,物竞天择,生老病死都是自然而然的过程,跟我们看《动物世界》里面的物种生存差不多。因为伏羲氏的出现,人类的文明也开始发端。《易经》上解释文明是怎么发端的呢?伏羲氏是怎么通过自己的智慧德业使人民走出原始愚昧状态?是如何开发民智、建立基本的社会制度的呢?就是通过“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这就是《易经》八卦的创立过程。到底这一套学问是不是伏羲氏一个人创立的呢?有人说《易经》八卦这一套东西,是传承自上一个冰河时期,是从上一轮人类文明遗留下来的高级学问。它高度的抽象性和强大的演绎能力,是我们现在这一轮人类文明都还没有达到的。这只是一些人的猜测,总之谁也说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