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6大纬度,逐步提高转化率

运营和转化率的关系一定是多维的,不同的应用场景转化形式也会有差别。我们按6个大的纬度来拆解:资源位管理、促销体系管理、商品管理、精准营销、内容管理和路径诊断。如图2-4所示。

图2-4 运营和转化率的关系

1.资源位管理,寸土寸金保证CR

资源位对于电商平台而言永远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规范化的管理和标准化的指标考量非常重要。这里列几个原则点:

​ 资源位的设计:排版简约明朗,商品清晰有致,1句主利益文案+1句副标题,主按钮引导跳转。

​ 资源位的CR数据化:分别取平峰期和高峰期该坑位的2个CR值,取均值作为标准,最好连续1周看数据趋势取合理值。

​ 对比整体CR差异化:首页首屏资源位CR务必大于整体CR,同时取各个子页面的CR做对比,差异化每个模块的承载能力。

​ 资源位奖惩制:1个月沉淀分析,按资源周期奖励和惩罚,取高价值资源方。618大促,某品牌投放首页资源位通栏,1天后该活动CR远低于往期CR则会快速调整甚至下架资源位。反之,若表现优异,则奖励投放天数。

2.促销体系,捆绑销售增加CR    

商品捆绑销售的原则是引导单个UV受到利益刺激可以下多件商品或者多个订单。同时,激励这个用户拉到额外的用户下单,从而提升整体CR。

​ 品牌/品类满减:品牌或者品类达到固定价格即可享受折扣和立减。

​ 满减/满折/包邮:购物车总价达到固定价格即可享受折扣,立减或者包邮。

​ 当天N单包邮/打折:当天第2单包邮,或者第3单9.5折等。

​ 拉到一个有效用户下单返现:分享并邀请好友下单,返现10%~15%。

​ 群体性CR:社区团购、多人拼团等。

​ 虚拟货币体系:全场、品类、品牌优惠券,签到积分兑换优惠券,多场景植入。

3.商品管理,把对的商品暴露给正确的人

​ 核心品类印象:建立核心平台打透击穿,主打用户心智,垂直类平台选取5~8个核心品类。

​ 商品按动销纬度拆分:按动销率将商品库拆分3档——高动销率商品库、中动销率商品库、低动销率商品库,且三档按周期频率在首页展示。

​ 商品按价格带维度拆分:拉取高动销且价格带定位在10~20元的商品作为引流款爆款,建立种子商品库。

​ 千人千面商品推荐:基于用户品类偏好、品类频率暴露意向购买品类。

4.精准营销,从用户入手提高转化率

​ 新老用户区分:新用户首页固定模块领取权益包(首单五折券、10款拳头商品特惠价、免邮券),老用户复购券等。

​ 品类用户区分:通过私域流量按对用品类用户分组(社群、公众号粉丝、短信包、用户包),不同用户推送不同品类组合包(券+商品+秒杀权益)。

​ 属性用户区分:按照用户下单频率、下单客单区分、用户年龄段等基础信息区分,抓包触达,精准营销同样在转化率方面有很大改善。

5.内容管理,从商品内容到营销内容提高用户转化

​ 商品标题:品牌名+商品名+关键词利益点(15个字以内最佳),副标题增加部分促销利益点,商品核心利益点。

​ 商品头图:两张不同角度商品图+三张商品应用场景图+1张商品带包装图(6~7张最佳)。

​ 商品详情页:整体风格务必符合商品调性,例如食品类用绿色、橙色,乳制品用灰色、素雅色;排版简洁干练,30%商品展示+50%商品应用场景+20%商品售后服务和相关资质证明信息等。

​ 内容营销同样是平台提高转化率的一部分,我们尝试在平台内搭建“生活馆”,频道内会植入大量UGC和PGC内容,通过图文、短视频推送一些科普类,应季食品推荐等信息。这一部分转化效果不是特别明显,黏性较高。

6.路径诊断,从UV开始诊断每一步的效果

​ 从UV——平台停留时长:1个有效UV进入平台,第一步我们需要考量在平台停留时长。从业务初期的数据看,每个有效UV单次停留30秒,所以低于30秒的用户且未产生购买是我们需要关注的,用户比例、人数、分步骤停留异常数据等。

​ 首页资源位——活动落地页:通过在首页点击资源位跳转到落地页,这部分跳转率是第二步需要关注的。通常在首页首屏跳转率不会低于20%,通栏或者启动图这些峰值更是可以到30%以上,所以这一步数据需要分页面分资源回顾,筛查异常页面资源位数据。

​ 活动落地页——商品详情页:用户进入活动落地页后,下一步需要点击商品详情,这一部分正是考验商品内容的时候,通过对比同品类商品详情跳转数据,取周期性均值,同时按照工作日和高峰期分别设置,最终阈值作为这一步跳转CR的对比指标。

​ 商品详情页——加车下单:这部分属于末端行为指标,影响因素较多。关联优惠力度、库存、配送时效都会影响用户决策,每一个步骤需要精细化观测。通常这个环节我们取值考虑在高峰期时段且多个周期均值作为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