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周代的爵位、俸禄

孟子把天子放到五等爵位之中,认为天子并不神秘,不过与公、侯、伯、子男一样,都是为民而设立的管理者。他们的俸禄不过是对其管理工作的回报,而不代表其具有某种特权,可以不劳而获。

10.2章比较特殊,讨论的是周代爵禄制度的问题,与《万章下》其他八章的关系不够密切,放在这里多少有些突兀,而且提问者不是万章,而是身份不明确的北宫锜。如果我们承认《万章下》的主题是出仕之道——其九章中六章都是讨论这一内容,那么10.2章放在这里就是不恰当的。

另外,人们往往认为《孟子》讲心性、仁义的内容比较多,比较重视心性修养,对外在的制度关注不够。虽然这样的看法大致不错,但却不够全面。《孟子》一书中也不乏讨论制度的内容,例如《滕文公上》就谈到井田、三代赋税,后世谈井田、谈赋税,都会从《孟子》说起。从这一点看,将本章调整到《滕文公》可能更合适。

北宫锜问曰:“周室班爵禄也,如之何?”

孟子曰:“其详不可得闻也,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然而轲也尝闻其略也。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凡五等也。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

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大国地方百里,君十卿禄,卿禄四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

“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

北宫锜问曰:“周室班爵禄也,如之何?”北宫锜,有注释说是卫国人,具体情况了解不多。“班”用作动词,指划定等级。“爵”指官爵。“禄”指俸禄。北宫锜问周代制定官爵、俸禄的等级,是怎么样的?

孟子怎么回答呢?“其详不可得闻也。诸侯恶其害己也,而皆去其籍。”孟子说,详细的情况我不是很了解。为什么呢?因为诸侯害怕这些内容妨碍自己。当时诸侯的爵位、俸禄,可能已经不符合古制了,他们怕遭到别人的指责、批评,就把相关的书籍都毁掉了。“然而轲也尝闻其略也。”不过我也不是完全不了解,听说了一些大概。然后孟子接着讲了五等爵位制。

“天子一位,公一位,侯一位,伯一位,子、男同一位。”天子是一个等级,公是一个等级,侯是一个等级,伯是一个等级,子、男又是一个等级。

我们知道古代实行分封制,贵族在受封的同时还会获得一个爵位,而这爵位是正是其政治地位的标志。一般谈到周代爵位时,主要是依据《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我们可以看到,孟子的说法与《王制》是有所不同的。《王制》中五等爵位不包括天子,而孟子则把天子放到五等爵位之中,另将子、男,也就是子爵和男爵合并到一起,看作是一等,这样也构成了五等。这个差别很重要。

按照《王制》的分法,爵位是天子颁给诸侯以下贵族的,天子不在爵位之中,而是高高在上的颁布者。孟子把天子看作是一个爵位,把天子和公、侯、伯、子男并列起来了,这样就蕴含有天子只是贵族中的一个等级且并不神秘之意。

这一点被以后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所发挥,对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黄宗羲曾引“天子一位”一段,然后加以评论说,“盖自外而言之,天子之去公,犹公、侯、伯、子男之递相去;自内而言之,君之去卿,犹卿、大夫、士之递相去,非独至于天子遂截然无等级也”(黄宗羲著:《明夷待访录》,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页)。“自外而言”是就天下而言,从天下的范围看,天子与公的差别,就像公、侯、伯、子男之间的差别一样。“自内而言”是就诸侯的封国而言,从封国的内部看,国君与卿的差别,就像卿、大夫、士之间的差别一样。所以不管国君也好,天子也好,都是官员中的一个等级,其差别主要在这里,并非到了天子那里,便高高在上,高不可攀,似乎是独立于公、侯、伯、子男之外的一个特殊存在。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专门列有“周室班爵禄”一条:“为民而立之君,故班爵之意,天子与公、侯、伯、子男一也,而非绝世之贵。代耕而赋之禄,故班爵之意,君、卿、大夫、士与庶人在官一也,而非无事之食。是故知天子一位之义,则不敢肆于民上以自尊;知禄以代耕之义,则不敢厚取于民以自奉。”(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433页)认为天子并不神秘,不过与公、侯、伯、子男一样,都是为民而设立的管理者。他们的俸禄不过是对其管理工作的回报,并不代表其可以具有某种特权,可以不劳而获。

明白了“天子一位”和“禄以代耕”的道理,就不敢肆虐于民之上,作威作福,更不应巧取豪夺,损民利己了。所以,孟子的“天子一位”说很重要,为后来的一些儒家学者,尤其是具有民本思想倾向的学者,提供了阐发微言大义的思想资源。至于孟子与《王制》的说法哪个更可靠?由于我们不是谈历史,所以暂不讨论。

孟子讲到了诸侯的封国,“君一位,卿一位,大夫一位,上士一位,中士一位,下士一位,凡六等”。君是指诸侯国君,上面讲的天子、公、侯、伯、子男是就天下而言的,这里是讲诸侯的封国。在诸侯的封国里,国君是一个等级,卿是一个等级,大夫是一个等级,上士是一个等级,中士是一个等级,下士是一个等级,一共有六个等级。

上面是讲爵位,下面孟子又谈到了封地。“天子之制,地方千里,公侯皆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凡四等。”周代分封时,为了维护上下的关系,对封地的面积有严格的规定。天子直接控制的土地,方圆千里。公和侯是方圆百里,伯是方圆七十里,子、男方圆五十里,一共有四等。

“不能五十里,不达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如果土地不到方圆五十里,就不能直接朝见天子,只能附属于某个诸侯国,作为它的附庸,也就是我们说的附庸国。这里是指从天子到诸侯的关系。

“天子之卿受地视侯,大夫受地视伯,元士受地视子、男。”在天子的王畿(jī)之内,一些大臣在朝中做官,也有土地分封。做了天子的卿,受封的土地可以比照公侯,“视”是比照、等同的意思。侯的封地是方圆百里,那天子的卿也是方圆百里。这就好比,今天我们既有地方官员,如省长、市长,也有中央官员,如部长、司长。部长的话级别相当于省长,今天没有封地了,只有俸禄,也就是工资。部长的工资相当于省长,司长的可能就相当于一个市长。这是大致而言的,便于我们理解。同样,这段的“大夫”是天子的大夫,其受封的土地比照伯爵。伯爵受封土地方圆七十里,天子朝中的大夫也受地七十里。“元士”也是指天子的元士,元士也就是上士,其受封的土地比照子爵和男爵。子爵、男爵受地方圆五十里,天子的元士也受地五十里。这里讲的是天子朝中官员的情况。

从这段开始,依次讲了诸侯的封地和俸禄情况。“大国地方百里,君十卿禄,卿禄四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大的国家受封土地方圆百里,国君俸禄是卿的十倍,卿的俸禄是大夫的四倍,大夫是上士的两倍,上士是中士的两倍,中士是下士的两倍,下士在官僚体系中地位最低。下士之下就是庶人了,后者没有真正进入官僚体系,没有爵位,但是在官府中服役,是低层的办事人员,下士与这些庶人的俸禄是相同的。俸禄以多少为原则呢?如果去耕田的话,与耕田的收入基本相当就可以了。

“次国地方七十里,君十卿禄,卿禄三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次一等的国家土地方圆七十里,国君的俸禄是卿的十倍,卿的俸禄是大夫的三倍,大夫的俸禄是上士的两倍,上士的俸禄是中士的两倍,中士的俸禄是下士的两倍。“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两句,与前面意思一样,这里就不重复解释了。

接下来是讲小国封地和俸禄情况。“小国地方五十里,君十卿禄,卿禄二大夫,大夫倍上士,上士倍中士,中士倍下士,下士与庶人在官者同禄,禄足以代其耕也。”小国封地方圆五十里。“君十卿禄”,我们可以注意到,不论是大国、次国还是小国,国君的俸禄都是卿的十倍,这个是固定的。卿、大夫、士之间一般是两倍,最多三倍、四倍。

按照孟子所讲,周代君臣之间俸禄的差别是挺大的。国君与卿的俸禄相差了十倍,而臣子之间差别不大,一般只是两倍。卿与大夫之间差别大一些,也只有二到四倍。但国君的俸禄虽多,也是有规定的,不是予取予夺,随心所欲。下面几句,与前面内容重复,是讲诸侯的封地和俸禄。孟子认为这是周代的规定。下面讲“耕者”也就是农夫的土地和收成,他们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承担者。

“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上次食八人,中食七人,中次食六人,下食五人。”农夫的收入有多少呢?后面是具体说明,所以这一句应该用冒号。一个农夫分到一百亩土地,要对百亩之田施肥耕种。按照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一个农夫只能耕种百亩土地,再多就照顾不过来了。当然现在农业机械化了,一个农民尤其是大型农场的农民,可以耕种很多的土地。但在西周甚至孟子生活的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一个农夫耕种的土地是有限的。“百亩之粪”的“粪”,用作动词,施肥的意思。这里将农夫分为上、上次、中、中次、下五个等级,是指他们的生产能力,而非政治地位。上等的农夫生产的粮食,除了自己食用外,可以供养九人,其次的可以供养八人,中等的可以供养七人,中等稍次的可以供养六人,下等的可以供养五人。除了养活自己之外,提供的赋税还可以养活从九人到五人不等。“食”读sì,动词,养活的意思。农夫的收入都是通过劳动获得的,除了自己食用外,还向国家缴纳粮食作为赋税。

“庶人在官者,其禄以是为差。”那些到官府服役的农民,没有时间种田了,就比照上面的等级给他相应的报酬。

以上就是10.2章的基本内容。我以前读这一章的时候,感觉枯燥、啰唆,缺乏思想内涵,所以就不重视。但是10.2章保留了一些关于周代爵位、俸禄、封地等方面的资料,如果结合《礼记·王制》及其他相关文献,对于古代政治制度的研究,以及其制度背后政治理念的探讨,都应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所以这些材料还是有一定价值的。另外,本章的“天子一位”说、“禄以代耕”说,被后儒不断地阐发,成为宣扬民本思想的重要资源,在思想史上产生过一定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