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过去的吃饱到现在的吃好,食品消费的终极需求是营养、健康、美味,《舌尖上的中国》这个节目一经推出,就受到广泛好评,这是因为它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
现代社会,人们更加注重健康,目前,很多食品企业知道健康是消费者的最大诉求,但是还没有真正明白“什么样的食品才是健康的”。
我们近两年从事消费需求专题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药食同源”是健康食品的基本标志,也是消费者需求的“痛点”。
现实生活中并不缺乏健康概念型的产品,缺乏的是“药食同源”的产品,能让消费者信服的价值型产品。
消费者关注以下三点:
①产品的生产日期。消费者关注产品的生产日期是关注产品的新鲜度,吃新鲜的食物更健康,所以现在消费者不再青睐罐装食品,而新鲜的生榨椰子汁这类饮料非常受欢迎,这种食品饮料企业迅速崛起,在全国开了多家分店,比如奈雪的茶、蜜雪冰城。
②配料表。互联网时代,消费者获取信息更加便捷,他们知道配料表中的山梨酸钾被用作食品防腐剂,而现代消费提倡健康饮食,消费者更愿意为新鲜食品买单。
③健康原理。过去,网络不发达,消费者与食品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互联网时代信息高度透明,消费者可以很快查清楚一个产品是否健康。
食品企业如何通过“药食同源”重构产品战略,赢得消费者青睐?我认为食品企业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①产品开发要与消费认知一致,不要虚构概念,夸大产品功效。企业推出的健康食品营养丰富,河北养元集团的核桃蛋白饮品“六个核桃”2015年营业额突破150亿元,2016年保持快速增长势头。我国幅员辽阔,至少有2000种天然食材,比如核桃、红枣、山楂、山药、枸杞、刺梨、肉苁蓉、怀菊花,等等。企业把这些食材做成健康食品,卖给消费者,我们粗略统计,仅饮品就有百亿规模的市场容量。
企业不缺健康的食材,缺少的是能够让消费者认同的“买点”,这也是很多企业的短板,因为企业习惯于王婆卖瓜式的“卖点”推销方式,忽视了消费者对产品的“心智认知”。
②企业需要提高工艺水平,确保产品原汁原味,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和一些食品企业沟通的时候,我们强调加工的食品要新鲜,不含食品添加剂,这些食品企业的技术研发人员说:“现在的工艺和技术条件不成熟,无法做到加工的食品不含食品添加剂。”产品创新,企业就拥有比较竞争优势,但是,企业如果不能保证加工的食品不含食品添加剂,就无法满足消费者对于健康的需求,企业更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
我们曾经受邀与山药饮品企业洽谈业务,双方讨论完毕,我们主动放弃合作,这是因为双方的理念不同。我们认为山药适合做成鲜榨饮品,消费者可以通过品尝的方式了解产品,知道这款产品是健康的,原生态的。消费者对于健康的需求得到满足,山药饮品企业才能得到长足发展。这家山药饮品企业并不认同我们的观点,该企业认为应该大力发展袋装山药粉,袋装山药粉便于携带,制作成本相对低廉,可是问题在于消费者只看袋装山药粉的产品配料表,无法判断出产品是否健康,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目前还没有产生规模比较大的山药饮品企业。
红枣、山楂、枸杞类饮品企业邀请我们参观工厂,洽谈合作事宜,在沟通的过程中,我们提出产品应该“原汁原味、原生态”,双方理念不同,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现在,我们仍然坚持这样的观点:在“产品为王”的时代,食品企业产品重构的战略是“药食同源”。如果企业不认同这种观点,请走进顾客的生活方式,研究顾客需求,让消费者告诉你他们需要什么样的产品。
“买点”是产品成功的唯一标志。
要找到顾客购买产品的理由,就要找到需求“迭代”的周期性节点。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出现了营养过剩的情况,乳制品行业白奶的蛋白需求时代接近尾声,略显沉寂的光明乳业发现了消费者的痛点,找到了需求“迭代”的周期性节点,适时推出“莫斯利安”风味发酵乳,成功地完成了品类占位,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消费需求是不断升级变化的,而这个变化是有周期性规律的,企业必须深刻地认知和理解这一点,才能成功开发产品。同时,通过走进顾客的生活方式,利用重构思维系统地研究顾客需求,找到产品“买点”,满足顾客需求。
忘掉“卖点”是食品企业走出竞争误区,成功开发产品的第一步,而找到“买点”是企业成功开发产品的基石,如果企业无法找到产品的“买点”,就不要为一个没有“买点”的产品浪费时间和资源。
企业要牢记“得顾客者得市场”,忘掉“卖点”,找“买点”,充分满足顾客的消费需求,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