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业:用产品表达时代
服装行业,很多今天的大品牌,崛起之时是借助对社会的洞悉,打破了产品的“行业定式”而获取成功的。
品牌Paco Rabanne,创立的阶段正值1968年性解放运动,它突破性的采用了闪烁的金属片(现在很平常,当时如外星产物)来修饰它的晚装,强调性感的风格完全打破了传统的高贵华丽的风格。简.方达非常喜欢这个品牌的衣服,这个当时的巨星主动到Paco的工作室要求定制礼服。
乔治•阿玛尼,这个大家熟悉的品牌又是如何做男装的呢?当时的欧美服装经历了两个极端,二战结束后的风格是极度阳刚。原因应该很好理解吧,战争时期的男人当然以坚强勇猛为傲。
到了60年代,70年代的时候,战后出生的一代成为社会主流,这一代人叛逆过头,他们搞出了反主流流行文化,例如嬉皮士、朋克、吸毒、性泛滥等等。这个时候,磨出窟窿的牛仔裤、画着美女的皮夹克是服装主流。
乔治•阿玛尼在这种社会经历极端风格转化的时代做出了怎样的选择呢?在1980年推出了“权力套装系列”用中性风格赢得了世界——收腰、柔美的线条、大大的翻领,完全颠覆了之前男装的标准模式
今天,我们依旧可以看到借助社会洞察,打破了产品的“行业定式”而获取成功的品牌:
现在的年青人,早已不愿意去学习刘德华时代的中规中矩,站有站相、严肃而彬彬有礼不是他们需要的,所以传统类的“正装”他们不喜欢。
他们也不愿意去学习陈道明式的儒雅,所以“休闲类”的服装,他们也不太喜欢。他们喜欢练就某一项绝活,外表痞一点,不经意间用绝活“耍酷”,赢取人群中的赞叹。
日本的品牌坤福,就是以这样的洞察去生产他们的产品的,坤福的牛仔裤,版型完全放弃了修身的设计,大胆多色的印花,一副哈希风格,在年青的潮人心中,早已取代了levi's。
产业,需要用新的理念重置
在中国,有没有产业能够利用这种思维方式?
当然有!首先是服装业。
我们认为,目前国内的高端成衣产业,希望成就像欧洲奢侈品品牌一样的地位,无论是目的还是手段,都有太多的“临摹”、“学步”痕迹,这个努力方向是错误的。在这样一个行业中,没有自己独特的时代洞察和产业见解,恐怕永远都不会崛起。
其次是食品相关产业。
现在食品企业获得了普遍关注,然而食品企业似乎没有把握住这种机遇。他们的思维太线性,既然老百姓要安全,我就证明安全,于是从源头开始把控,成本无限高,老百姓依旧不相信,事实上也的确存在很多环节,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不安心因素”。
一个调味品行业的业务员说,他的经销商每个月都要干同样一件事——改产品上的生产日期,有的产品都改了好多次了。我买过一瓶郫县豆瓣酱,放在橱柜深处忘记了,4年以后,当我找到这瓶用过一半的豆瓣酱时,它依旧没有变质的迹象,对我来说,这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如果放弃一些大工业生产的固定思维,放弃一些“畅销全国”的幻象,放弃一些快消品的行规,做一瓶“会坏的豆瓣酱”“员工敢吃”的豆瓣酱呢?
……
产业,需要用新的理念来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