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企和外企有三个重要的区别:
第一是产品,外企原研的多,内企仿制的多;外企没有中药,而内企有;
第二是队伍,外企是自建销售队伍,内企大多数是代理商;
第三是财力,外企有钱,大多数内企资金还是紧张一些。
那么,国内企业如果做专业化学术推广,要不要照搬外企那一套?
国内企业如果做专业化学术推广,要不要照搬外企那一套?
有人说,不行。
我说,看情况,只有度的区别,没有质的差异。
先不说学术推广,先来看看内企和外企有哪些区别?重要的区别只有三个:
第一是产品,外企原研的多;内企仿制的多,还有中药;
第二是队伍,外企是自建销售队伍,内企大多数是代理商;
第三是财力,外企有钱,大多数内企还是差点儿钱。
这三个区别里面认为产品不好,不容易做学术的最多。我要说的是,正因为产品不好,才要做策划,很多好产品正是策划出来的,而不是刚研发出来就很好。
“因为代理商不愿意配合,所以学术不好搞”,这也是一个误区。我看到全国的大代理商,几乎有一半的人都在搞学术,已经远远超前于企业的意识,已经远远领先于企业的步伐,反而是因为企业搞学术搞的不对头,对代理商帮助有限,所以才不愿意配合。
做营销都有营销预算,预算多少都有个行价,关键是总的营销预算中销售预算和市场预算怎么分的问题。如果认为市场推广能够让销售变得容易,就不差钱;如果认为学术推广费用不如直接贴到政策里好,就差钱。所以这不是穷富问题,是意识问题。
当然,有的产品确实很难挖掘出新卖点,有的代理商确实不配合,有的企业预算确实很紧张,这怎么办呢?这就需要分层处理。
第一层,对于产品很难发掘新卖点的,预算不多的,可以把物料做得专业一些,把代表培训得专业一些,把话说得专业一些,相当于整形美容、梳妆打扮,虽然没有创新但是变得规范化了,专业化了,不说外行话了,医生信任度自然提高了。
第二层,条件稍微好点的,就可以更深入的研究,找卖点,找证据,建逻辑,这样做出来,不是专业不专业的问题,而是不但专业而且更有说服力。
第三层,产品潜力好,企业有意愿,预算够,就要下大力气,力争引领潮流,重建理论,创造概念,一举成为第一品牌,书中、现实中的经典案例无不如此。
这样分层处理,最低限度也能解决有的企业不专业,产品不被医生信任,容易被人抓到小辫子的问题。
所以,内企和外企的区别,就是一个度的问题。是深度和力度的问题。有条件的企业就在产品挖掘上深一些,推广力度上大一些;条件不太具备的就美美容,活动少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