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拼命三郎希望,使其气势衰归

原文:

归师勿遏,围师必阙,穷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

【详解类引】

这三条也是讲“气”,当你让他们的绝望的时候,那他们的气势就达到了最旺盛的程度,这时候与他们交锋或要歼灭他们,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损失。

当然,这三种情况更多使用于古代冷兵器时代,对于现代而言,不一定有用,所以,读兵法要懂得变通,要适应当下的环境。

归师勿遏。

李筌注解说:“士卒思归,志不可遏也。”

依照春秋时的情形,打仗多到别国去战斗,战斗结束后要返回本国,士卒都想着快点回家,这时候你遏制他回家,他就跟你拼命,他们的士气就锋锐不可挡。

激发士兵的战斗士气,一方面靠制度、军法、奖惩、将领的承诺,另一个方面也靠战争的正义性,靠将领鼓舞士卒打仗的理由。还有一个就是对手激发,越挫越勇,或是陷入绝境,都让他们士气高涨,气势胜过你。

杜牧注解说,曹操征伐张绣于穰,刘表遣兵来救张绣,要断曹操的退路;曹操这时前不得进,后又有兵来援,前后受敌,于是决定退兵,便在夜晚悄悄运走辎重,并设了奇兵,为退军殿后,次日张绣带兵来追,曹操奇兵出,步骑夹击,大破之;曹操对荀彧说:“贼遏吾归师,而与吾死地,吾是以知胜矣。”

可惜曹操只算到了第一步,没有算到第二步,这一步他的归师,士气正旺,成功的伏击了张绣的追兵,前边我学过这个战例,张绣回去之后,谋士贾诩建议他再次带兵追击,张绣从之,果然得胜而归。

曹操伏击成功之后,从曹操到将军,再到士卒,都以为张绣战败而归,不会再来了,这时候士气就没那个高涨了,就没那么锋锐了,没想到张绣再来,这时张绣的气势胜于曹军,因此张绣胜。

带兵打仗,打的是智慧,是洞察力,这也是孙子讲选将的五个标准将“智”放在第一的原因,智信仁勇严,他将“勇”放在了第四位,可见,打仗考验的是智慧,而非勇气。

杜佑注说:“若穷寇远还,依险而行,人人怀归,敢能死战,徐观其变,而勿远遏截之。”

韩信说:“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克?”

围师必阙。

阙,通“缺”。

司马法:“围其三面,阙其一面,所以示生路也。”

在毛泽东兵法中,被称为“围三缺一,虚留生路”。也就是说,包围敌人要留有缺口,给其有逃跑或突围的指望,如果不留缺口,敌人就置之死地而后生,激发了他的战斗士气,他们会跟你进行殊死搏斗,想歼灭他们就难上加难。

所以,要留一个缺口,留一个薄弱环节,让他们从这里突围,驱赶他们从这个缺口跑,进入你预设的战场,而后聚而歼之。

当然,这个缺口也不能特别明显,毛泽东曾提出的《十大军事原则》中提到“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这只是给敌人一个错觉,本质还是“围三缺一”,在可突围、可逃跑的前方设置层层阻击,歼灭之。

解放济南的战役中,毛泽东就电告粟裕等前线指挥员:为防止王耀武其死党突围而分路逃窜时全歼该敌勿使漏网起见,你们应在其主要逃跑路线及次要逃跑路线近距离及远距离布置多层堵击力量,除正规部队外,华东局应立即布置通往临沂、枣庄、青岛、运河、鲁西南各路地方部队及民兵,节节堵击。

在毛泽东这个电报中,就涉及了“生路”,缺口外的多层堵击和节节堵击。这种方式避免敌人做困兽之斗,避免敌人拼命。

秦国统一六国,到了后期吕不韦将商鞅制定的军法进行调整,否则按照割人头的战功进爵法,六国统一难度非常大,山东六国如果在左右都是死的情况下,与你拼命,就不会有投降的情况,打仗的难度大大增加。

穷寇勿迫。

陈皞说:“鸟穷则搏,兽穷则噬也。”

梅尧臣注说:“困兽犹斗,物理然也。”

张预说:“敌人如果焚舟破釜,来决一战,则不可逼迫,盖兽穷则搏也。”

敌人已经到了绝境,就不要急着去迫近他;困兽犹斗,狗急了还跳墙呢,不要把敌人逼得走投无路,否则他会跟你死战到底。

敌人一旦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其气势一定是锐的时候,这时候不要迫近他,一定要想办法给他“生路”,让他的气势下衰竭下去,然后再打击他。

【军争篇营销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