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官学的讲法

“敬用五事”部分大体可分成三个层面。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层面,原文是:“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就是简单地提出了这五个方面。古人在研究这篇文章的时候,就把前面所讲的五行,直接跟这五事相配合、相对应。下面引一段唐代的官方注本《尚书正义》里的话:

木有华叶之容,故貌属木。言之决断若金之斩割,故言属金。火外光,故视属火。水内明,故听属水。土安静而万物生,心思虑而万事成,故思属土。又于《易》,东方震为足,足所以动容貌也。西方兑为口,口出言也。南方离为目,目视物也。北方坎为耳,耳听声也。土在内,犹思在心。

——孔颖达《尚书正义》

“木有华叶之容,故貌属木”,就说这个五行之木,它生长出来,植物开花,枝繁叶茂,所以对应五事之中的貌,“故貌属木”;“言之决断若金之斩割,故言属金”,一个人判断事情,语言一出口,就是下了一个定论,就像古代到了县大老爷衙门里,只听到惊堂木一拍:“大胆!如此刁民,竟敢咆哮公堂!”这就是断言,一下子就有如利剑斩割,所以“言属金”;“火外光,故视属火”,黑夜里只要有火就有光明,火光一闪,第一个是我们的眼睛看见了,所以“视属火”。下面“水内明,故听属水”,好像讲水是透明的,里面是透明的,但是,这也应该是看到的感觉啊!跟耳朵的听觉功能有什么关系呢?耳朵怎么能够听见明与不明呢?这个就有点超出我们平常的理解力了。

实际上,“貌、言、视、听、思”这五事,跟《易经》卦象的关系更紧密一些。“水内明,故听属水”,得从《易经》卦象的角度来理解才行。学中医的都知道,水在我们身体脏腑里是属肾,肾水对应《易经》八卦中的坎卦,坎为水,同时坎卦在人的面部五官中代表耳朵,耳通肾水,所以“听属水”。另外,坎卦之象是一阳居中,两阴处外,故有“水内明”之谓。“土安静而万物生,心思虑而万事成,故思属土”,人的心思跟土的属性很相似,土能生万物,我们的心思也能产生千千万万个主意,心想事成,所以“心属土”。

孔颖达是唐代最负盛名的经学大师,估计他觉得前面的解释有点勉强,所以后面又把《易经》拿出来作为补充论证。“又于《易》,东方震为足,足所以动容貌也”,东方属木,为生气之方,对应八卦里的震卦。从易卦与人体的对应来讲,震卦代表脚掌,脚掌震动就会牵动形体全身,是谓“足所以动容貌也”。“西方兑为口,口出言也”,西方之卦为兑卦,兑为金、为口、为悦,所以“貌、言、视、听、思”这五事之言属金。“南方离为目,目视物也”,南方之卦为离卦,离为日、为火、为心、为目,眼通心神,目为心之官,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视属火,心也属火。“北方坎为耳,耳听声也”,北方之卦为坎卦,坎为月、为水、为陷,在面为耳,在五脏为肾,肾不好的朋友可以经常搓搓耳朵,会对肾有好处,所以听属水。

另外还要提到一点,道家内丹修炼最讲究“取坎填离,坎离既济”,实际上,就是在做修炼功夫的时候,关键是把肾水所代表的“坎中一阳”提升起来,把心火所代表的“离中一阴”降下去,然后坎水与离火相交,这个就叫“取坎填离”。这一过程最终要达到的效果,就是“坎离既济”,或者叫“水火既济”。过去道家把这个东西讲得很玄,其实很简单,就是让你的心经常要放平,把心放下来,把心一直放到肚皮里去,这样心火就往下沉。同时呢,还要提升肾水,让肾阳充沛上升,最后达到水火交融的境界,自然身心就调整到最佳状态了。

“土在内,犹思在心”,土旺四方,正位居中宫,就像人的思虑来自于心田。当然,这个心不是指心脏这个肉团,而是指内在的一切精神之源,这个源头被称之为心田。上面就是唐代官学所讲“五事”与“五行”之间的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