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年丝宝集团策划总公司总经理,刘先生对“终端宪章”的书名或“中国终端教父”的称谓表示谦逊,但给自己加冕“挑起中国终端战争”第一人的头衔。本人以为,这又是对舒蕾模式另一个误导或误释。
在梁董事长及刘先生策划舒蕾洗发水“终端营销”时,有两个因素是决定性的。首先,丝宝原本就是一个注重百货商场终端的企业,舒蕾模式其实就是将化妆品的运作方法应用到洗发水市场,对丝宝经营者来说这是具有逻辑宿命的选择。其次,当时的主流营销运作观念是宝洁示范的大广告、大媒体传播的品牌影响力模式,丝宝经营者以对大型或高级终端的认识及化妆品销售的经验发现,柜台或货架前与消费者的最后1米可以改变消费者进店前电视广告“轰炸”形成的所谓“品牌阶梯”(前三位的预期购买品牌),而“最后1米”恰恰是强大对手留出的一块空白地带。
本人的意思至此明白:《孙子兵法》有云“攻而必取者、攻其所不守也”——舒蕾模式不是挑起了终端战争,恰恰是打了一场没有阻击或抵抗的成功侧翼战。当对手开始效法反击、新进品牌跟风模仿,舒蕾早已度过成长期赚回了全部投资的红利。2000年以后洗发水出现近100多个年度广告投入在2000万元以上的品牌,自然在卖场里就演变成“终端战争”。因此,终端战争不应该说是舒蕾挑起的,而是其他品牌对舒蕾发起终端攻击或反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