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
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往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山林、险阻、沮泽,犯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详解类引】
九地,是指九种战略地形。
孙子从《军争篇》开始讲地形,由浅入深,逐渐深入,上一篇讲地形,这篇则深入讲地势,也就是地形的运用。
张预注说:“用兵之地,其势有九。此论地势,故次地形。”
开篇先给出九种地形。
孙子曰:用兵之法,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圮地,有围地,有死地。
根据用兵规律,在战略上有九种对战局影响重大的地形,他们分别是散地、轻地、争地、交地、衢地、重地、圮地、围地、死地。
九种战略地形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从战线、战区角度来讲,即在谁的土地上作战,我军是主,还是客,散地、绝地、轻地、重地、交地、衢地都属于这类;另一类是对行军、作战不利的地形,围地、死地、圮地属于这一类。
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我可以往,彼可以往者为交地。诸侯之地三属,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山林、险阻、沮泽,犯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交地则无绝,衢地则合交,重地则掠,圮地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这段内容,前边定义九地,后边给出处于九地中时的措施,我们打破原文的顺序,归类学习。
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散地则无战)
散地,是在本土作战,在自己的国内作战。
曹操注解说:“士卒恋土,道近易散。”
李筌说:“卒恃土,怀妻子,急则散,是为散地也。”
杜牧说:“士卒近家,进吾必死之心,退有归投之处。”
也就是说,散地的特点是,离家近,士卒的心散,意志不专,士卒恋家,怀恋妻子、子女,没有心思打仗。
孙子认为,尽量不要在家门口打仗,尽量到别国土地上去作战,一方面士卒的心能够凝聚在一起,另一方面不破坏自己国家的建设与经济。
吴王问孙武说:“散地不可战,那就只能必固守不出。若敌人攻我小城,掠夺我田野,禁止樵采,塞我要道,等到我空虚了,再来攻打我,怎么办?”
孙武说:“敌人深入我国境,必然一心求战,而我国士卒离家近,安土、恋家,列好的阵势不坚固,敌人一冲击就溃散了,战则不胜;所以,我们要把人、粮都聚集到城里,坚壁清野,把守城池和险要的地方,然后派出一支轻兵断其粮道。这样敌人就挑战不得,转输不至,给养跟不上,有掠抢不到东西,三军就会困馁,再用计引诱他,可以打败他。如果想要野战,必须依靠有利的地势,依险设伏;如果没有险要的地势,则要利用天气因素,如阴晦、昏雾等方式,出其不意的突然袭击他。”
散地,是敌人打到自己的土地上,这种情况,士卒因为恋土思家,通常战斗力不强,因此要缩进城里,然后坚壁清野,再断绝敌人的粮道,又抢不到东西,给养跟不上,士气必然低落,这时候再找机会打袭击他。
孙武给出的这种方法,仅供参考。
散地则无战,其本质在民心。苏联抗击希特勒的进攻,除了漫长动员的因素外,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社会主义的精神高度凝聚,是民心之胜;关羽“大意失荆州”,除了两线作战因素外,吕蒙对荆州城内“不许扰民、优待敌营将士家属”的政策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关羽将士的家属都在荆州,这一轮政治宣传攻势完成之后,关羽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基本尽失,没有卷土重来的机会;美军能够二十几天攻下伊拉克,让萨达姆苦心经营二十几年的政权土崩瓦解,其内部贫富分化严重,被美军宣传攻势击中,是重要原因。
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地。(轻地则无止)
轻地,是进入敌国领土作战,但进入不深。
曹操注解说:“士卒皆轻返也。”
梅尧臣注说:“入敌未远,道近轻返。”因为进入敌国不深,离本国距离不远,士卒还可以轻易的返回本国。
轻地与散地差不多,主要问题都在于士卒缺乏战斗意志,思家恋土,谁都不想打仗,故不愿意拼死战斗,战阵都不坚固。
当然,这也与军队平日的治兵与训练有关,并非完全没有战斗力。
怎么办呢?
孙子给出的办法是,轻地则无止。就是不要停留。
杜牧说:“始如轻地,未背靠险要,难进易退,难以深入,这时必选精骑,在密林的地方设伏,敌人赶来,就伏击他,如果敌人不来,就不要停留,快速前进。,这样就断了士卒回家的心。”
吴王与孙武的对话中,孙武又给出了具体的策略。
吴王说:“进入轻地,士卒思还,难进易退,未背险阻,三军恐惧,怎么办呢?”
孙武说:“军在轻地,士卒不专心,非常恐惧,在打硬仗上不会有所作为。所以不要攻其坚固的城池,不走起防守严密大道,要用疑兵迷惑敌人,挑选精骑穿插进入,掠夺其六畜,这样获得战利品回来,打了胜仗,其他士卒就得道鼓励,不再恐惧了。同时,敌人见我军掠夺他,可能派兵来攻,这时我要用精兵设伏,如果他来,必痛击他,如果不来,迅速通过,不要停留。”
无论是散地,还是轻地,都要选锋,挑选精锐的士卒,用这些人来设伏,用这些人来打个比较容易的胜仗,振奋一下士气。
打仗强调“首战必胜”,关键是鼓舞士气,首战不能啃硬骨头,要捡软柿子捏,用己之精锐,打敌人普通,鼓舞自己的士气,打击敌人的士气,这是治气的根本,也是面临轻地的策略。
轻地与散地一样,是在《孙子兵法》中笔墨最少的两个“地”,但在《吴问》中都有详细的策略,这说明散地和轻地,是最容易被忽略,却又非常重要的两地,这两地决定着军队的士气。
轻地的策略,通常有两种,一种是掠夺式的游击战,不深入敌境太深,抢完就跑;另一个种是恐吓式,初战胜利之后,夸大宣传战果,迫使敌人签订不平等条约,从中获得好处,类似于特朗普“讹诈型”的打法。
由此可见,轻地与散地,对于进攻方而言,是轻地,不要停止,继续扩大战果;对于防守方来讲,是散地,要坚持住,正确看待对方的战略步骤,防止对方讹诈与恐吓,被对方蚕食。
事实证明,鲸吞一个国家绝大多数消化不良,就像日本企图三个吞掉中国,最终战败;但蚕食东三省,却成功解决它国内的危机,实现了资源的掠夺。
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地。(争地则无攻)
争地,是两国相争的地方,谁先争到,谁得地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兵家必争之地。争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形,能够依托地形做到以少胜多的效果。
曹操说:“可以少胜众,弱击强。”
张预注说:“险固之利,彼我得之,皆可以少胜众、弱胜强者,是必争之地也。”
唐太宗以五千人守成皋之险,坐困窦建德十万之众。
李世民能够用五千人,击败窦建德十万之众,一方面是率先抢占了“争地”——虎牢关。
李世民占据虎牢关后,坐等窦建德,窦建德率军到达之后,自己率领数骑深入敌境,引得敌军来追擒,然后把敌人引入伏击圈,首战即歼敌数百,擒获窦部殷秋、石瓒。
李世民只打一些小规模的战争,坚守虎牢关,不与窦建德大兵相触。相抗月余,窦军攻虎牢不下,士气低落。
公元621年五月一日,窦建德在汜水东岸南北宽二十多里的地带逼城布阵,企图与唐军决一死战。
对付窦建德挑战,李世民用了很简单也很实用的招数。这招当年齐鲁长勺之战曹刿用过,先让窦部等,等到窦部士卒脚麻腿软口干舌躁以为唐军不会出战时,突然杀来,窦部大军混乱,无法抵挡唐军,兵败如山倒,被唐军追击了三十多里,窦建德本人逃至牛口渚,被唐军所俘,近五万人投降了李世民
李世民有险可守,能够实现用少数兵力胜敌多数兵力,另外用治气的方式,打掉窦建德士卒的士气。
那么,如果敌人先占了必争之地,怎么办?
吴王问孙武:“敌人如果先至,据要保利,简兵练卒,或出或守,怎么办呢?”
孙武说:“争地之法,让之者得,求之者失。敌得其处,慎勿攻之,引而佯走,建旗鸣鼓,趣其所爱,曳柴扬尘,惑其耳目;分吾良卒,密有所伏,敌必出救,人欲我与,人弃我取。此争先之道也。若我先至,而敌用此术,则选吾锐卒,固守其所,轻兵追之,分伏险阻,敌人还斗,伏兵旁起,此全胜之道也。”
孙子把两种情况都说了,如果敌人先夺得争地,那么我就不要攻打他。因为他固险而守,我打他得不到好处,怎么办呢?引兵而走,大张旗鼓的走,像张飞一样,在车马后边拖动树枝,让我行军之处尘土飞扬,形成一种大撤退的假象,然后去攻打他所必救的地方,引他来救,而我在“争地”附近用精兵设伏,他离开来救,我埋伏的精兵就去抢占“争地”。
另一种情况是,我先占争地,就像李世民那样,不与你大部队接触,固守争地,小规模的可以打你,边打边用精锐士卒设伏,他如果回击我,我就伏兵出再痛击他一下,这样就是全胜之道。
打仗到了实战阶段,很多时候不仅仅是实力的问题,关键因素在于士气、选锋和地势。
士气,是士卒的心理因素,要让我之士气高涨,让敌之士气衰竭,这要将领来把握,来治气,否则难以形成战斗力。
孙子在散地、轻地、争地都提到选锋的问题,士卒都是有普通人组成,怎么形成战斗力,怎么让一部分人带动另一部分人,关键在于挑选精锐,组建特战队。
地势,有利的地形可抵千军万马,依托有利地形可实现少胜多,弱胜强,“地形,兵之助也。”要能够运用好。
营销团队的治气,特种部队的组建,也是团队负责人的重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