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E发源于美国企业,在日本企业、德国企业得到进一步发展,从其诞生到其不断发展过程来看,必须到企业现场去“找更好的方法” 的实践时,她才具有价值;必须具有良好的市场经济环境时,才能被企业重视。因为只有充分竞争市场经济环境下,工业产品就必须不断降低成本、降低价格,从而在让更多大众享用的过程中企业得到发展的。
从IE学科起源与发展来看,有2个鲜明的特征,一是围绕生产效率化的中心目的;二是尊重人、尊重科学、讲求能率(物尽其用)。前面的两个IE创始人的故事可以充分体现。研究和应用IE的目的是追求更高的效率,这是竞争的需要,而实现这一目的最重要的资源是人,所以在IE活动中必须明确,只有人的能力、潜力的充分发挥才是效率之源。尊重人、尊重物、尊重人类资源、尊重事实,是合格IE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IE精神。在开展IE活动,提高效率的过程中,效率改善的实质,不是在肉体上、精神上提高强度与速度、也不是靠勉强的动作来提高效率,而是削除无价值的作业及不均匀、不平衡等现象,通过经济的、舒适的、安全的作业来提高效率及创造价值。在提高效率的过程中,存在着企业与市场的冲突,劳资双方的冲突,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变革与保守的冲突,这些冲突在科学的基础上,不断得到解决,又不断出现新的课题,IE学科在此过程中也不断丰富、完善和发展。IE是方法论的体系,其本质的目的是在现有方法基础上,不断突破现状和传统认识,追求更快、更高、更好的方法。以此提高竞争力,为社会、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在社会经济繁荣的基础上,谋求员工的幸福与发展。
IE技术在我国大陆的大量引进,是在外资企业进入后,即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量的跨国制造型企业的进入,带来了先进的企业管理技术,让中国的年轻的大学生见识了世界先进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及效率的分析和管理方法,九十年代初期才逐渐开始有了中国大陆的本土IE工程师。(90年代以前有个别学者在个别国有企业里做过一些实践,在一个人浮于事现象大量存在,同时“失业”、“下岗”还是禁语的非市场经济的环境,是不可能在企业界得到彻底推行)。90年代初,跨国制造型企业的IE工程师多数是外籍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外资企业为适应人才本地化的需要,同时也为降低成本,聘请国外IE专家向本地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系统传授IE知识,或者送人到日本、美国等地学习,笔者就多次被就职企业派往日本学习IE等技术。IE技术是一种来源于现场实践的技术,也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掌握这门技术,外资企业所做的在职培训不同于大学校园的教育,它是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一批本地化的IE技术人员、工程师首先就在世界优秀的跨国企业成长起来。目前主要在珠江三角洲企业中(近几年在以苏州地区的企业也开始出现了),他们从跟随外国专家学习逐步到独当一面。通过十余年亲身实践,他们已经是珠江三角洲外资企业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品质改善的指导者、领导者。随人才流动和跨国企业交往,在珠江三角洲的大型制造企业,例如华为、格力、创维、TCL、美的等,也运用IE等技法实施改善,同样获得较大得收获。
随着企业竞争的需要,企业在职培训活动在中国制造业发达的地方迅速普及,IE技术员、IE工程师的数量也在增加,以2013年营业额约385亿美元的台资企业富士康为例,在企业里专门设有培训学院,其名称为IE学院(最近改名为先进生产力学院),要求其属下数万名员工每年必须进该学院学习,学习同绩效考核与升职挂钩。苹果、三星、华为等知名企业选择富士康作为供应商的主要原因是:品质好、成本低、交货准时、反应速度快。
从90年代中后期国内大学也开始开设这门新兴的学科,也开始研究与培养专门的IE工程师。2001年10月11日,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正式成立。由于匮乏教师与学术领头人,清华大学直接特聘美国工程院院士萨文迪教授出任首届系主任和讲席教授。这是1949年来国内大学首次聘请外国人任系主任,可见国家对工业工程的重视。十多年来,清华大学已培养了一批兼具工程技术与管理技能、具有国际视野与竞争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成为清华园里一个富有特色和活力的院系。 2011年4月,由6位美国工程院院士和著名学者对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进行了国际学科评估,认为清华大学工业工程系的本科教育达到美国前10名的水平,在部分研究领域已有世界一流的表现。
近两年,随着互联网概念和模式对传统行业的冲击,在传统制造企业升级变革的过程中,工业工程在我国制造企业中的基础作用和战略地位似乎无意中被弱化。加之国家大力提倡“互联网+”的升级创新理念,工业4.O等制造企业升级模式等,被我国大量基础管理水平低下、产品附加价值不高的制造企业跟风追随,设备自动化、制造智能化、工厂无人化等项目成为许多企业投资和战略的重点。可是以3A顾问15年深入大量我国制造企业现场咨询辅导的经验来看,我国多数制造企业仍然处于粗放原始的管理状态,基本的企业工业化思维和工作方式都没有建立,如果要以工业发展形态的版本来衡量,很多企业也就处于工业1.0~2.O的阶段。笔者更加希望中国企业能够在企业内部扎实建立工业工程应用部门,学习和运用IE的方法,有组织地、系统地开展IE活动,大力培养和吸引人才,不断改善生产流程,提高效率、品质,降低成本,使得中国制造有更强的竞争力。
21世纪十到二十年代,无论消费品,还是工业品,市场自由度越来越开放,全球制造业的竞争,必将由市场占有率驱动经营效益型,转变为管理技术驱动市场占有率型。我国制造企业一定要竖起工业工程的旗帜,熟练掌握工业工程IE技法,打造实用的管理改善机制,为制造企业的实现“互联网+”改造和真正快速走向工业4.0,奠定坚实的基础。只有这样,全球未来的制造业和产品市场,我们具有同等平台的竞争实力,才会占据应得的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