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构建主体:多方协同确保方案科学
激励性薪酬体系不是某一个部门能单独搞定的,需要老板、人力资源部门、财务部门、各级管理者和标杆员工一起参与。大公司可以由人力资源总监牵头,薪酬经理带着团队设计方案,小公司如果自身能力不够,可以找咨询公司帮忙。
方案设计好后,得经过层层审核。首先是人力资源部门内部审核,然后提交给分管副总、总经理等领导班子审核,接着报到董事会,董事会下面一般有薪酬与考核委员会,先由他们专业审核,没问题了再提交董事会审批。在这个过程中,财务部要负责核算薪酬成本,各级管理者要参与讨论,提出不同部门的需求,确保方案合理可行。
(二)构建流程:四步走确保落地可行
1、设计方案:明确目标与框架
根据企业战略和业务特征,确定薪酬战略,比如是向研发团队倾斜,还是向销售团队倾斜。然后设计薪酬结构,确定各薪酬单元的比例和计算方式,比如提成比例、绩效系数范围等。
2、测算:验证方案的可行性
财务部和人力资源部门一起,根据历史数据和未来预测,测算不同情况下的薪酬成本和激励效果。比如假设销售额增长 20%,按设计的提成比例,销售团队的薪酬会增加多少,公司利润是否能承受。
3、试运行:在实践中调整优化
选一个部门或者子公司进行试运行,收集员工反馈,观察激励效果。比如看看绩效薪酬的计算是否准确,员工对提成比例是否认可,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比如调整绩效指标、提成比例等。
4、正式实施:制度落地与持续改进
试运行没问题后,正式发布薪酬制度,组织员工学习宣贯,确保大家理解制度内容。实施过程中,定期收集数据,分析激励效果,根据企业战略调整和市场变化,及时对制度进行升级迭代。
(三)关键要点:打造高效激励体系的核心
1、制度化与迭代:避免人治的长效机制
薪酬方案必须形成制度,用正式文件发布,体现公司的法人意志,不能随老板的个人意志随意变动。比如有的民企老板今天觉得这个员工不错,多给点钱,明天又觉得那个员工不顺眼,少给点,这样员工没有安全感,激励性也会大打折扣。制度还要定期迭代,比如每年根据市场情况和企业战略调整一次,保持先进性。
2、战略与业务挂钩:激励要对准企业目标
薪酬方案必须和企业战略、业务特征挂钩。比如制造业,生产流程稳定,薪酬就该强调规则和稳定性,计件工资、绩效薪酬的比例可以适当调整;建筑行业,项目周期长,人员流动性大,就该用低固定高浮动的薪酬结构,项目提成比例可以设置得高一点。
3、兼顾正激励与负激励:奖惩分明才有力度
激励不能只奖不罚,干得好的要奖励,干得不好的也要有惩罚措施。比如绩效系数低于 0.6 的,不发绩效薪酬,连续两年绩效排名靠后的,调岗或者降薪。这样才能让员工有危机感,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4、充分沟通:让制度赢得认可
在方案设计和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和员工沟通。设计时让员工代表参与讨论,听取他们的意见;实施前组织宣贯会,详细讲解制度内容;实施后及时解答员工疑问。只有员工理解和认可了制度,才能更好地执行,发挥制度的激励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