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解最多的奇兵与正兵

原文: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详解类引】

经常被误解的环节到了。

“以正合,、以奇胜”,这句话很多人都知道,但都误解其意。“奇兵”的注解经常走两个极端,有的人注解为“出奇制胜”,有的人认为是“余奇”。

从唐朝名将李靖的注解中会发现,“奇兵”不仅仅是“余奇”,也要出其不意,给敌人来点“惊喜”,没有“惊喜”就难以打破战场平衡,实现胜利。怎么能打破僵持的局面呢?

当然,奇兵与正兵的使用,与实力也有关系。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李靖说,没有正兵,奇兵无所用之,两者不可偏废;。兵贵出奇,但不能不看对手,我强敌弱,则主要靠正兵,我弱敌强,则主要用奇兵。

奇正的概念前文已讲,这段主要讲奇兵与正兵的关系与运用。孙子孙武同学如是说,制胜靠出奇,出奇则要靠奇正相生。奇正相生,就像天地永在,江河长流,日月盈亏,四时轮回,无穷无尽的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反复排列组合的。就像五声,只有角、徵、宫、商、羽就可以组合出许多美妙的音乐;五色,只有青、黄、红、白、黑五种,就可以调出所有颜色;五味,只有酸、甜、苦、辣、咸五种,就可以组合出尝不完的不同味道。

所以,战争大态势转化无外乎“奇兵”与“正兵”的组合变化,永远无穷尽。奇、正变化的产生和运用,就像圆环那样没有头尾和始终,无穷无尽。

“奇正”实际上是兵力配方,就是奇用多少?正用多少?哪个方向多一点,哪个方向少一点,这样的兵力配置。

这个配置要根据战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没有固定的模式,所以说它变化无穷。

营销也是这样,在产品、价格、渠道、推广等要素上怎么配置,哪个多些,哪个少些,哪个为奇,哪个为正。产品上多一些,像农夫山泉始终在产品开发的投入要多一些,或者将资源聚焦在渠道上,如娃哈哈在渠道上的聚焦,也有企业聚焦在传播上。但是聚焦在什么地方,要看行业特性怎么样,需要聚焦在什么地方,不过关键还是要看企业自身资源情况。

那么,奇正的本质是什么?

势篇出现两段关于奇正的观点:

一是“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

曹操注解说:“先出合战为正,后出为奇。”

李筌说:“当敌为正,傍出为味奇,将三军,无奇兵,未可与人争利。”

这是讲分兵战法,打仗要分兵,要做好兵力分配,项羽在乌江战败,仅剩28人,他们还要分兵,相互支援、互为掩护,有奇有正;而淝水之战中,前秦八十万军队败给东晋八万军队,主要原因就是没有分兵,没有预备不对,所有人都挤在一起,无法展开,也无法给对手创造一个“惊喜”。

二是“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曹操注解说:“正者当敌,奇兵从旁击不备也。”

李筌说:“战无其诈,难以胜敌。”

这是讲用正兵接敌,用奇兵制胜,不分兵,不通过不断的变化,部队的调动而示形于敌人,让他摸不到你的虚实,让他摸不清你的兵力部署,才能出其不意的攻击其弱点,给他一个“惊喜”。

从讲奇正这两部分内容来看,分兵战法是基础,给敌人创造“惊喜”是关键。

银雀山汉简的《奇正》,也有这方面的阐述,可以方便我们理解孙子兵法中奇正的本质。

孙子兵法倡导的全胜,势篇到了制胜环节,要想在战场上获得真正的胜利,必须创造敌人想象不到的东西,制造与众不同,才能制胜。

《奇正》说:“形以应形,正也;无形而制形,奇也。”

意思是说,用自己现成的东西对峙敌人现成的东西,为正;如果原来没有,却能创造出一个格局出来,让敌人想不到,创造一个“惊喜”给他,这叫做奇。

《奇正》又说:“同不足以相胜也,故以异为奇。”“是以静为动奇,佚为劳奇,饱为饥奇,治为乱奇,众为寡奇。”

这是说,奇主要是和敌人不一样,只有创造与敌人不一样的东西才能获得胜利,什么都和敌人一样没有办法获得真正的胜利。

从这个角度说,奇兵一定是要创新,创造与众不同,给敌人创造一个“惊喜”,让他想不到,这样才能制胜。

那么,这个“惊喜”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

它是靠奇兵与正兵的分兵法转化出来的,也就是说在变化当中,在示形中,创造出来的有利于自己的态势势能。

分兵法讲兵力分配,奇多少,正多少,这个地方放多少兵力,那个地方放多少兵力,无论带多少兵,始终会有不够用的感觉,因此,只能有所侧重,有针对性的分配兵力,周亚夫在分配兵力的时候,南边有敌军猛攻的时候,他将主力部署在西北方向,结果随后西北方就这里迎来了敌军的主力,这就将领对战场的判断,将领兵力分配的功力。

兵力分配是随战场情况变化,而不断转化的,奇兵不是永远是奇兵,正兵也不是永远为正兵,按照曹操的观点,先出为正,后出为奇,正兵当敌,奇兵从旁袭击,是说奇兵与正兵也是在不断变化当中,就像日月、四时一样周而复始,就像声音、味道、颜色一样,始终处在变化当中。

三国末期,魏国灭蜀国,钟会带兵在剑阁与姜维对峙,在相持不下的情况下,邓艾带精锐部队绕道阴平,越过700余里荒无人烟的小路,开山辟路,秘密南进,很快到达蜀国腹地江油,从背后袭击蜀军,拿下江油后,带兵直达成都城下,让姜维的大军成为摆设,蜀后主刘禅投降。

这个战例就是奇正配合,没有钟会在剑阁与姜维对峙,牵制姜维的主力部队,邓艾的奇兵不会发挥任何作用,而同样没有邓艾这支奇兵,钟会的大军也难以取胜,只能退兵。

何氏注解孙子兵法中,讲到了韩信井陉口之“背水一战”时战的奇正运用,这里我们也从这个战例把奇正运用到了极致。中学习一下分兵与“惊喜”制造,韩信在这个战例中讲奇正运用到极致。

韩信张耳带几万人想要突破井陉口攻击赵国,赵王、成安君陈余听说韩信要来,在井陉口集结二十万大军,韩信在确认陈余没有听广武君李左车带三万人从小道截韩信粮草的建议后,决定带兵代表出井陉口。

怎么做的呢?

他半夜传令出发,先分兵两千人,每人拿一杆汉军旗帜,从隐秘小道上山,在赵军大营附近观察,伺机而动。

韩信先派一万人出井陉口,背靠河水摆好队形,赵军见了这种战法,很不以为然,远远望去,大笑不止。

天蒙蒙亮的时候,韩信带兵人举着举这大将旗帜,大摇大摆的出井陉口,与赵军激战,激战很长时间后,韩信假装抛旗弃鼓,往河边阵地逃跑,赵军见这种情形,倾巢出动,想抓韩信立功,汉军背水只能拼死抵抗,与赵军激战。

就在这时,韩信半夜派出去的两千人发挥作用了,他们从后边攻入赵军大营,将赵军大营都插上汉军大旗,然后大喊“赵军败啦,赵军败啦!了”,赵军败,赵军正在河边激战,回头一看自己的大本营大营被占领了,士气全无,从心里上先瓦解了赵军的战斗力,然后前后夹击,大败赵军。

从这个战例上看,韩信使用了分兵法,他将自己的军队一分为三,一支两千人,一支一万人背水列队,一支自己带率领先于赵军激战;而赵军则没有分兵。

按照曹操的观点,韩信的奇正转换是:,先是一正二奇,韩信亲自带领的人与赵军战斗,这部分为正,那两千人和背水列队的部队为奇,而后韩信假装败走,逃向水边,这时候是一正一奇,背水的部队为正,那两千人为奇。

但这场战斗制胜的关键是那两千奇兵,他们从心里上瓦解了赵军的斗志,致使赵军大败,这就是韩信给赵军制造的“惊喜”,没有这个“惊喜”,即便韩信军队再有殊死战斗的决心,也会被二十万赵军赶进水里。

可见,分兵很重要,制造“惊喜”也很重要,二者相互依存,相互转化,仅仅依靠分兵没有意义,特别强调“惊喜”也是片面的理解。

分兵战法与创造“惊喜”二者密不可分,单独强调哪一个,都是对奇兵和正兵片面的理解,都是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