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佯北勿从,锐卒勿攻,饵兵勿食。
【详解类引】
这三条是说,遇到这三种敌人,不要跟他战,不用搭理他。也分为两组,一组是“佯北勿从,饵兵勿食”,一组是“锐卒勿攻”。
佯北勿从,饵兵勿食。
这两条说的意思差不多,都是前边假动作,或前边利诱,后边有奇兵等着你,只要你上钩、跟进就会被消灭掉。
佯北、饵兵,背后都有伏兵。
李筌、杜牧注解说:“恐有伏兵。”
贾林说:“认为气势未衰,忽然奔北,必有奇伏要伏击我兵,一定要谨勒将士,不要下命令追赶。”
梅尧臣注说:“鱼贪饵而亡,兵贪饵而败。敌以兵来钓我,我不可从也。”
王皙说:“饵我以利,必有奇伏。”
这种战法我们都比较熟悉,是标准战法,影视剧中多有出现,派兵上去与你交战,没打几个回合,气势尚未衰竭,转头就跑,吸引你大部队来追,然后把你引入他的包围圈,歼灭之。
这里关键是判断是否是佯北,是不是饵兵,这考验将领的的观察力与判断力。曹刿论战中介绍过,他看敌人败走时,车辙乱不乱,旌旗是否有序,如果车辙混乱,旌旗无序,则可以追击,否则就是有伏兵。这里贾林也说,看敌兵是不是气未衰而败走,士气还处在旺盛的状态,而突然败走,必有伏兵。
兵法这东西,不能照搬,曹刿说看车辙和旌旗,高明的将领,会将假象做到至极,甚至给你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利益,韩信在背水一战中,自己亲自做饵,佯败的时候,将讲帅旗、仪仗都丢了,做得跟真败一样,吸引赵军全军出动,给他奇兵创造空间,争取时间。
因此,给敌人下饵、佯败,能够吸引敌人,调动敌人,让敌人上钩,必须把饵给足了,才能实现,否则在稍有智慧的将领面前,都会被识破。
孙膑给庞涓十几座城,那是实实在在的饵,给一点小利,想调动庞涓,想让庞涓这样名将上钩,是不现实的,只有给足了饵,他才会咬钩,才会在马陵走进孙膑的包围圈。
长平之战是典型的战例。
赵孝成王之所以将廉颇换成赵括,一方面是因为秦国范雎用间,另一方面是因为长平之战前半截,廉颇设计三道防线阻击秦军,预计三个月时间到达长平城下,而只为私利争功的王齕,不顾士卒死活,一味进军,一半个月就推进到长平城下,进军损失十余万精兵,赵军死伤三四万,而赵孝成王受人蛊惑,对廉颇不满,换上赵括。
赵括也并非纸上谈兵之徒,他对军事、政治都非常有见地,也跟着赵奢一起参与过阙与之战,阙与之战几乎全歼秦军,否则赵孝成王再昏庸也不会让一个没上过战场的人带兵,说他把纸上谈兵,只是赵国为长平之战战败推卸责任而已。
赵括到前线只能按照赵王的意思主动出击,而不是固守,而秦军却偷偷将不成器的王齕换成了白起。
白起给赵括下饵,佯败而走,赵括引兵乘胜追击,一直追到秦军的营垒,但是赵国的军队无法攻破坚固的秦军营垒。
白起命令一支2万5千人的部队突袭到赵军出击部队的后方,截断赵军的后路,又命一支5千人的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只支孤军立的部队,同时切断赵军的粮道。
白起又派出轻装精兵向赵军发动多次攻击,赵军数战不利,被迫就地建造壁垒,转为防御,以待救援。
最终,赵军15万人被围,赵括在带兵突围时被射死,赵军无主将,最终大部分战死,两万余人被俘,被白起坑杀。
白起上报消灭赵军四十五万,秦军队伍宣称坑杀赵军四十五万,只主要是为了震慑其他诸侯,实际上,从长平之战整个过程来看,秦军损失二十万精兵,跟赵军损失相当。
从赵括的表现,秦军的损失看,赵括的问题在于,一是没有全力突围,或说决心下的不够,士气也就没有激发出来,否则以赵军的战斗力,秦军是有畏惧感的,长平之战前半段的阻击战,已经打出了赵军的气势;二是赵括被射死,太早身先士卒了,他在部队的威望还不行,身先士卒并不能激发士气,反而导致赵军无主将,陷入被动。
陈皞在注解时讲了一个曹操斩文丑的战例。
曹操斩颜良,解了白马之围后,他自己带骑兵押粮草撤退,在途中遭遇文丑和刘备,众将恐惧,众将说:“贼至矣!可急收马匹,退回白马!”荀攸急止之曰:“此正可以饵敌,何故反退?”
于是,曹操命人放弃粮草,脱掉盔甲假意逃跑,文丑和刘备的追兵过来,见粮草、辎重无战心,都去抢夺粮草,这时曹操带兵杀出,斩了文丑。
锐卒勿攻。
这是讲治气。
前文学过,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遇到一鼓作气的军队,或气势正旺的军队,不要跟他直接对抗,而是先避一避,耗一耗他,让他士气过了之后,不那么兴奋了再打他。
赵括对其父说:“气可衰,法不可破”。也就是说,士气、气势耗一耗就会衰竭的,不要急着在他士气旺盛的时候打。
何氏注解中,讲了李世民的两个战例,都是避其锋芒,攻其衰竭。
一个是李世民征盘据在陇右地区的薛举。薛占据着甘肃、青海的大片土地,拥兵30万,建号秦国,自称秦帝。李世民与之会战采取了深沟高垒,闭门拒战的策略,耗掉敌军的锐气,再出兵攻击,大败薛军。这期间薛举暴死,其子薛仁杲投降李世民。
另一个是讨伐刘武周的柏壁之战。刘武周盘据在代北,乘李世民讨伐薛家父子的时机勾结突阙贵族向在山西的唐军进攻,占领了李唐集团起家的晋州等地。李世民战败薛仁杲后立即挥师山西,讨伐刘武周。李世民率军渡过黄河,与刘军主力宋金刚对峙。
诸将都请求与宋金刚交战,李世民说:“宋金刚孤军深入,麾下集中了精兵猛将,刘武周占据太原,依仗宋金刚为屏障。宋金刚的军队没有储备,靠掠夺补充军需,利于速战。我们关闭营门不出,养精蓄锐,可以挫败他的锐气;分兵攻汾州、隰州,骚扰他的要害之地,他们粮尽无计可施,自然会退军。我们应当等待这个机会,目前不宜速战。”
唐将张德政袭斩护运粮饷的刘武周部将黄子英,占领张难堡,切断了汾水东侧的宋金刚军粮道。
与唐军相持约5个月的宋金刚军终因粮秣断绝,被迫以寻相部为后卫,向北撤退。
李世民立即率军跟踪追击,至吕州追及寻相,大败其军,并乘胜追击逃敌,一昼夜走了二百多里,打了几十仗。到高壁岭,总管刘弘基抓住马缰绳规劝道:“大王打败敌人,追击逃敌到了这里,功劳也足够了,不断深入,就不爱惜自己吗?况且士兵们饥饿疲惫,应当在此停留扎营,等到兵马粮草都齐备了,然后再进击也不晚。"李世民说:"宋金刚无计可施才逃跑,军心涣散;功劳难立,失败却很容易,机会难得,失去却很容易,一定要趁此机会消灭他。如果我们滞留不前,让他有时间考虑对策加强防备,就不可能轻易打败他了。我尽心竭力效忠国家,怎么能只顾惜自己的身体呢?”
于是打马追击,将士们也不敢再提饥饿,一追到底,彻底讲刘武周军队打垮,刘武周和宋金刚被迫投奔突厥,后被突厥所杀。
可见,把敌人的气耗没了,在其疲了、倦了、累了、饿了之后,一战到底,不给他喘息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