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环境改造方法论

思考:什么样的工作环境,能最有利于高潜牛人发挥出自己的能力?

工作环境会对工作效率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它能怎样激发高潜牛人的创造力?

经历了前文中提到的所有过程,公司管理者终于能从候选人当中选出或者培养出一个精英团队来。接下来,还要做好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才能让高潜牛人们在公司里真正如鱼得水发挥价值。那就是塑造一个高潜牛人可以发挥自身能力的公司环境。

近些年来,为了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公司,很多企业管理者专门去硅谷考察一些赫赫有名的互联网公司。位居世界财富500强前20位中的互联网和科技公司,成为管理者们的重点考察对象。这些公司也非常乐意传播自己的理念,对到访者十分欢迎。

谷歌总部那条优美的透明长廊,让无数人心驰神往……办公区里有滑梯、懒人躺的办公室,也有年轻的员工带着自己的宠物狗来上班……在这些“看得见”的地方,处处都体现着新科技公司的与众不同和自由自在。人们竞相模仿,但没多久,管理者就发现自己对办公环境的“改造”,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公司创新力,员工工作效率,乃至离职率都没有任何变化,最大的变化就是为了效仿高科技公司提供的各种福利,企业的运营成本反而大大上升了。

这种情况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管理者可以通过短暂的观察,拷贝这些创新型公司工作环境的表面特点,却常常忘了思考背后深层次的原因。这些举措为何能奏效?办公环境装修,仅仅是科技公司激发创新力,留住高手高潜牛人硬件布置的一部分;公司的规章制度以及真正运行在企业各个部门内部的流程,才是能让这些“硬件布置”发挥作用的原因。办公环境改善等类型的“硬件优化”,在缺乏流程改善“软件优化”的情况下,很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要想真正塑造一个好环境,让公司精英团队的价值能被充分挖掘,还需要管理者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为了真正了解“建立优秀办公环境”的方法,我和公司几名商业顾问专门拜访了美国以及中国的一些高科技公司。在硅谷逗留了长达半年的时间。非常幸运,我们的专注感动了很多顶级科技公司办公区域的管理者,得以观察到一般参观团所不能进入的核心区域。经过对所获信息进行分析,我总结出以下一些办公环境设计的参考建议,供公司管理者参考。

1、按照业务流程和动线来设计办公位置。

办公环境设计的真正价值在于体现其战略执行层面上的业务流程。比如,A员工的工作结果会影响到B的工作效果,那么A和B的办公位置就应该临近,以便两人的沟通。

当然,实际中的业务模式并非仅仅是A影响B这么简单。它是一套比较复杂的相关性关系。因此,在设计办公位置之前,要想办法把各个岗位工作的相关性了解清楚,按照相关性强弱,分配办公位置。同时,很多大公司还考虑到战略执行小组的业务流程可能会发生变化,因此采取了移动办公桌的设计。当办公位的“主人”,需要被抽调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他们可以带着自己的办公桌,临时凑在一起,提高沟通效率。

指导这种位置设计和变化的核心,在于公司的战略要求和对沟通效率的考量。所谓开放式办公,是为了加强不同岗位人员的沟通,以便大家能够深入了解具有相关性的工作之间互相产生的影响。在一个人知道自己的工作效果可以影响到身边坐着的所有人的工作进度时,他会对自己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并给自己施加紧迫感与压力。轻微的紧迫感和压力,让工作效率得以提升。

同时,团队要合力开展一个大型创新项目时,可能要很多具有不同技能的人员参与。比如A,B,C原本可能是UI设计部门的。但工作要求A与程序员甲乙两人配合完成操作界面首页设计、B和C要与程序员丙丁等人完成软件的操作界面的内页设计。那么,这段工作期间,最好的工作位排序就是A与甲乙相邻,B、C和丙丁相邻。且A、B、C三位设计师与甲、乙、丙、丁等几位程序员也要尽可能相邻。这有利于整个团队一起激发出新的创意,并互相保持尽可能配合得当的工作进度。

假设某项工作需要很多不同职能部门之间相互配合。就应按照工作流程的逻辑,搁置部门的划分,并按照业务相关性把具备不同能力的人“混装”在一起。部门管理者,最好也坐在比较临近易于沟通的位置上。

项目结束后,再把各个部门成员抽调回来,按照新的工作安排重新按照上述过程安排座位。

事实证明,这种以“业务流程”为中心的动态工作位安排,对于团队沟通的效率、项目进度的准确率、工作效果的提升以及激发创新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2、办公位的动态调整。

为了实现办公位可以根据业务流程不断优化,管理者要设计能够动态调整的办公桌。这包括个人计算机最好是可以连接无线WiFi的、办公桌是有轮子的、办公环境中最好有较为空旷的区域等。

很多公司实现了无纸化办公,这有利于在不同项目团队之间传递工作资料并确保资料的归类和存档工作不至于过于繁重。科技公司会为自己的团队开发一个手机端的云办公管理软件,方便每位员工调用和查找资料。

这些措施都能让公司内部的沟通随着工作流程的变化高效地“动”起来。任何人都可以尽快在身边找到自己的工作伙伴,对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展开讨论。没人需要横穿整个办公区,“千里迢迢”地找到那个躲在角落里的主管,请他验收工作成果,然后再面对可能要进行的返工。

这不但能增加工作效率,激发团队间的创意,还能抑制管理等级制度和办公室政治的危害。让公司辛苦选拔出来的高潜牛人,真正发挥自身的价值。

3、办公区域尽可能地增加方便临时讨论工具。

在办公区域内,要尽可能地为“临时讨论”提供工具。比如,安放尽可能多的白板、设立临时的邮件群、运用文字扫描工具等。这样,当“混合”在一起的团队有围绕创意问题需要讨论时,就不必“大张旗鼓”地预约会议室才能完成了。

这么做,不但对工作推行的效率有所帮助,最重要是的增加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和信任。随时随地的讨论,让每位成员都能更加直接地感受到团队融洽的氛围以及别人对自己工作的“支持与贡献”。毫无疑问,这会加强成员间的信任,形成凝聚力。

4、尽可能多的开放空间。

最后,公司管理者还要尽可能地为员工保留开放的空间。很多高级写字楼的茶水间,都在一个远离办公区的较为隐秘的地方。这让它往往成为了公司里“八卦新闻”的诞生地。相反,当大家全部都在一个开放的空间里,交流的内容也更多地会与工作相关。

有人觉得,在工作时间里偶尔”八卦一下”有助于释放压力,从而让团队产生更多的创意。但事实上,这种“八卦”往往弊大于利。

在群体效应中,人们谈论一个话题的时间,仅仅是自己注意力在“所谈论话题”上的全部时间的1/10。剩下90%的注意力会花在谈话结束后的互动上。因此,表面上,大家只是在茶水间八卦了5分钟,但这5分钟的谈话内容,会吸引每位参与者多达50分钟的注意力时间。(谈论5分钟+互动45分钟)

通过下面这个实践中的小故事,你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上述情况:

一家软件设计公司曾经为了让员工能适当放松一下,在每天的工作时间中特别安排了一个15分钟的短暂茶歇。然而,这项措施推行之后,管理者却发现员工加班时间不得不增加30%,才能完成工作任务。

为了找到引起这一状况的原因,我和两个咨询顾问专门跟踪对比了3次茶歇前后的工作效率变化。茶歇时间定在每天下午的3点钟。2:50分,有超过一半的程序员已经进入了休息状态。大家开始七嘴八舌的分享一些社会上的新闻,以及最新的电影电视剧情节。茶歇时间到来时,这种讨论达到了高峰。

3:15分,茶歇结束。几乎所有的人都还沉浸在刚刚讨论的话题之中。他们用了将近一个半小时的时间,才逐步让自己的注意力回到了眼前的工作中。连续三天,都是如此。

于是,我建议公司取消这个制度。一开始,员工还因为自己的“福利”被取消了而怨声载道。但很快大家就发现,工作效率提高了。加班时间缩短了。减少15分钟的“福利”,让更多的人可以准时下班回家与家人共度晚上的时光或者与朋友相聚。这个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但却让越来越多的人接受。

后来,我们称这个案例是一个“用制度打断心流”的管理案例。

一旦工作被具有娱乐性质和八卦性质的事物打断,想要再回到工作的心流当中去就会十分困难。虽然工作中的心流体验能给人们带来成就感与愉悦感,但毕竟是辛苦的。偶尔放松一下打断心流,让重回高效心流状态的难度成倍增加。

高科技公司设计了更为开放的办公空间,除了有助于增加成员之间互相沟通,还抑制了这种沟通变成“与工作无关的八卦”的可能性。毕竟,在众目睽睽之下讨论与工作无关的事,是很多人不愿意做的事情。

办公环境和空间的设计与安排,绝不仅仅是关于硬件设施和艺术美感的问题,同时还要和公司战略以及执行流程这样的“软件要求”相关。只有这样,才能塑造一个高手高潜牛人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价值的环境,提高团队之间的协同办公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