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记:走在创新型成长的路上

十余年,一代人,一百五十亿。养元崛起是养元人呕心沥血、求索超越,用情怀与匠心、智慧与信仰、时光与生命书写在天地之间的一部大书;是养元事业所有的参与者、贡献者共同创造出的一卷华彩诗篇;是风云激荡、大国崛起的伟大时代成就的一个最新样本,这个时代像母亲一样孕育、滋润、关怀、启迪、托举了所有和养元一样优秀的民族企业的发展。崛起的长歌仍在飘荡,探索的脚步却从未停歇。

这本《养元崛起》不过是对养元这一母本粗略的白描或“拙劣的拟仿”。所以,行文至此,笔者并没有如释重负的感觉,反而有些许忐忑。因为在波澜壮阔的“中国崛起”这一当代人类史诗背景下,面对养元崛起的华彩诗篇,我们真的不希望因自己精力、水平的限制,造成任何曲解和误读,尽管这种曲解和误读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相较于养元事业探索者和建设者在养元跨越崛起中付出的大量艰苦卓绝的实践,本书所述的内容仍难免粗疏。

人们常说,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变是唯一不变的真理。迄今为止,虽然养元人是从纵横探索、超越自我、创新求变中一路走来的,但是,养元取得的成就都已成为过去。面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和“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新挑战,养元的跨越式成长还能持续多久?面对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及企业自我发展的周期性规律,养元的核心竞争优势还能保持多久?面对营销革命3.0时代、大数据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浪潮、大冲击,我们看到创新驱动、“互联网+”的产业转型与升级使众多传统企业患上“焦虑症”、“浮躁症”、“恐惧症”。在这种情况下,养元人能否再一次抓住大迭代、大变革、大重构时代带来的机遇,实现企业再造、持续跨越甚至基业长青?养元又如何轻松上阵,找到再造重生、持续腾飞的方向和法门呢?

“过去已去,未来已来”。作为十余年来与养元风雨同舟、共创共赢的战略合作伙伴,我们感到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养元事业刚刚起步时,本土营销1.0时代的“跑马占圈、广种薄收”模式已经结束,2.0时代的“深度营销、精耕细作”模式的大幕刚刚开启。中国加入WTO,在胡温政府的带领下,中国经济实现迅速发展。内、外部机遇相融,养元选择了正确的战略、模式、落地路径和高效执行方略,迅速摆脱困境,走上持续跨越之路,书写了核桃乳超级大单品的市场传奇,并且这个传奇仍在继续。做本土市场,我们丝毫不怀疑中国的人口规模、新型城镇化、消费升级带来的需求红利、消费水平和消费规模,特别是对日常大众化消费产品而言。但是,六个核桃、加多宝这种以超级单品成就的市场奇迹,在今后消费品市场出现的概率是否会大幅度降低?会否是传统市场与传统营销时代终结之前的稀缺性传奇呢?

自古至今,人类社会的每一次重大技术的出现,都会极大地改变人类自身的生存状态、思维逻辑、行动范式及深层价值观念。今天,互联网技术的演变及移动互联网对商业领域、日常生活的迅速渗透,在导致消费者的日常生活、社交、消费、娱乐互联网化的同时,也改变、颠覆了图书、旅游、家电、电信、手机、媒体、家居、金融、游戏等众多传统产业的发展格局。我们不知“门外的野蛮人”从哪来,但他真的来了。从消费互联网化到产业互联网化,对传统产业、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改造与重塑已经不是“要不要”和“能不能”的问题,而是关乎企业“明天是生还是死?”、“明天站在哪里”的重大生存考验,关乎企业是否能在未来的商业生态、商业文明中持续占位与领先的核心命题。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看到一切都在发生着深刻而迅速的变化。消费者市场在变。铁板一块的大众消费者市场正在被一个个特性鲜明的分众市场、网络圈层、社群甚至是一个个特立独行的消费者所取代。个性化、符号化、场景化、圈层化、定制化消费对从事大工业化批量生产、标准化生产、工厂化生产的传统企业提出了极大的挑战,驱动企业的生产与销售走向多样化、柔性化、人性化。从消费市场的结构来看,在大众化消费的基础上,中产阶级的崛起推动了“趋优消费”的发展,中产阶级市场成为最有价值的细分市场,带动消费升级、主流换挡;90后、00后这些新型消费人群的成长与壮大推动了时尚消费、个性消费,90后、00后市场成为最具潜力的细分市场;网络驻民的迅速裂变,各圈层、社群消费甚至全社会的网络生活、购物、消费、娱乐冲击了传统线下实体店业务的发展。“要么全渠道,要么没渠道”。O2O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正逐步取代传统的B2B、B2C,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强劲的商业模式。O2O线上线下融合模式必将成为未来商业社会的“通天道”、“过海桥”。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去中心化、“人人自媒体化”、交互便利化、随时化不但开启了社会化媒体、互动化沟通、圈层化分享的新传播时代,而且引领人们走进了体验为王的市场新时代。

一切以用户为中心,以消费大数据为基础。以新型消费模式为核心的传播模式、渠道模式、供应链模式、网络金融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些消费模式以搜索、评价、参与、体验为核心重建用户的消费逻辑。如果说在厂商驱动型市场时代,厂家、商家利用传统媒体、传统渠道实施大传播、强灌输、硬推广、霸终端就可以获得消费者的认知、认同和认购,在“一切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幌子下,无视消费者的需求和感受,也能获得较好的销售利润的话,那么在“消费者制权”的时代,所有的这一切必将被彻底颠覆,未来的商业形态、营销形态将重视用户关系、用户体验、用户评价,逐步完成向“以人为本”逻辑的回归。苹果也好,小米也好,三只松鼠也好,阿里巴巴、京东、格力、万达也好,互联网公司也好,传统产业也好,顺势而为者活,逆势而动者出局。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许看不到纯粹的互联网公司或传统产业。互联网公司在传统产业落地与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升级的双重塑造中获得新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今天我们身边的一切事物都在变,但是,就像人性的本质自古而今都没有改变一样,营销的本质——创造和交换价值没有变,企业经营的本质——围绕经营用户关系以效率去追求价值也没有改变。面对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大变革、大机遇,企业以互联网思维,运用互联网技术,改造并重塑传统产业的竞争优势,其难度是空前的。企业要考虑以下问题:如何通过高效互动、尊重人性、回归信用基石重建企业的商业伦理、商业形象、商业文明如何通过互动、参与、体验真正建立用户思维,共建品牌与产品研发战略?如何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云技术、云平台管理服务团队,重塑或升级用户关系、商业模式?如何基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社群消费者的需求特点、消费习性、偏好特征,打造网络“爆品”或“极品”?如何利用传统媒体和网络社会化媒体,开展针对目标人群、社群的“关键时刻、关键场景、关键内容、关键强链接”?如何运用互联网思维与技术,重塑传统企业的供应链体系,实施需求导向、创新驱动、精益高效的运营管理?如何以平台战略思维,拓展、优化或重塑企业生存发展的生态圈系统?如何借助现有的第三方互联网平台和企业自建平台,整合传统线下平台,有计划、有节奏地推进企业的“全网营销、精准营销、互动营销”?如何构建企业后台的“云数据分析与管理系统”?如何针对小批量、多批次、个性化的消费者,开发企业柔性的“需产供”系统?如何经营和建设面向移动互联网时代要求与挑战的现代营销、管理、服务团队。

解决上述问题,对包括养元在内的所有传统企业来说,是极大的挑战。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养元的年销售额达150亿元,将来,养元的年销售额将达到200亿元,甚至更多。这些成就的取得并不允许养元人骄傲或自我陶醉,养元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善于超越自我、创新求变、勇立潮头的养元人仍然走在一条创新驱动成长、以智慧点亮未来的道路之上。“鹰的重生”的故事所表明那些追求持续卓越、基业长青的企业必然要经历很多磨难。令人感到欣慰的是,面对新时代、新挑战,养元正在逐步蜕变,迎接自己的新生。

感谢姚奎章董事长、范召林总裁及养元各部门员工对本书的大力支持,没有他们的首肯、鼓励和支持,我们很难获得大量一手材料和最新数据。希望养元的发展、情怀与智慧,能为各行各业带来有益的启迪。

感谢智达天下咨询团队的各位兄弟姐妹。在智达天下创业、创智、创新的发展历程中,他们不仅在公司遇到困难时给我鼓励和帮助,而且为智达天下的持续进步、创造佳绩、屡获殊荣贡献了自己人生最为宝贵的时光、思想、智慧。没有他们在搜集、梳理养元资料、制作课件和写作本书的过程中的辛勤付出,就没有这本书的出版。

感谢《糖烟酒周刊》杂志社和博瑞森图书出版有限公司。《糖烟酒周刊》杂志社是智达天下多年的老朋友。多年来,《糖烟酒周刊》杂志社的领导杜建明先生、柳旭波先生、周宁女士、梁剑先生、郭德苍先生及众多其他朋友为养元的发展裂变贡献了宝贵的智慧。博瑞森图书出版有限公司的张本心先生、崔蕾女士和李俊丽女士也在我写作本书的过程中给了我很多帮助,没有他们的关怀与帮助,这本书不会这么快面市。

最后,再一次感谢所有在养元创业崛起之路上奉献青春、心血和智慧的参与者、支持者。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众志成城使养元克服种种困难,获得今日的成功,他们的笑脸、支持、鼓励和问候始终激励我们不断前行。

书稿终于付梓,有何错误和疏漏之处,求方家指正。

2015年4月26日于燕郊

参考书目

[1]营销管理(第14版)[M]/ (美)菲利普·科特勒,凯文·莱恩·凯勒;王永贵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加减谋略论[M]/吴稼祥.智慧算术—上海:三联书店,1997.
[3]定位:有史以来对美国影响最大的观念[M]/(美)里斯(Rises,A),(美)特劳特(Trout,J)著;谢伟山,苑爱冬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1
[4]商战[M]/(美)里斯(Rises,A),(美)特劳特(Trout,J)著;李正栓,李腾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1
[5]复杂多变环境下企业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变及运作研究[M]/胡斌,李旭芳著.—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3.1
[6]品类的起源[M]/(美)里斯(Rises,A),(美)里斯(Rises,L)著;寿雯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0(2014.10重印)
[7]模式2,系统的力量[M]/林伟贤著。—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1.8
[8]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M]/ (美)彼得·圣吉著.—中信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
[9]创新者的窘境[M]/(美)克莱顿·克里斯坦森著;—中信出版,2014.1.1
[10]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M]/(美)拉里·博西迪等著.—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6.1
[11]基业长青[M]/ (美)吉姆·柯林斯,杰里·波勒斯著;真如,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12]企业文化管理[M]/陈春花著.—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13]企业文化的逻辑[M]/王祥伍,黄健江著.—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14] 营销革命3.0[M]/ (美)菲利普·科特勒,(印度尼西亚)何麻温·卡塔加雅,伊万·塞蒂亚万著;毕崇毅,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15]企业文化[M]/(美)特伦斯·迪尔,艾伦·肯尼迪著;李原,孙健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16]新企业文化[M]/ (美)特伦斯·迪尔,艾伦·肯尼迪著;孙健敏,黄小勇,李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17] 企业文化与经营业绩[M]/ (美)约翰·科特,詹姆斯·赫斯克特著;李晓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8]一个企业的信念[M]/ (美)小托马斯·沃森著;张静,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