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用互联网的思维培训赋能

公司最近在推广互联网思维,提倡用互联网的方式做客户营销。互联网思维不仅可以应用到外部客户层面的沟通,还可以逐步体现在内部员工层面的沟通上。比如公司最近在利用“微信运动”,让员工灵活组队进行运动竞赛,用具有趣味性的方式以增强员工的体质,提升组织的活跃度,营造良好的氛围。有的部门把很多小型的员工之间相互关爱的活动在微信上传播,在短时间内掀起一个个小高潮。公司内的各种网络社区也逐渐成立起来。

  皓枫对互联网比较感兴趣,他向哲涛提议:“我们也可以考虑用互联网思维开展对员工的知识传播与能力提升工作,互联网传播的特点是传播快、碎片化、即时性、随时随地、视频化(可视化),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这个工具,让员工随时随地获取实战中所需要的知识、经验。

  “现在大家都很忙,很难抽出整块的时间(如2~3个小时)聚在一个地方参加培训,这个方式覆盖率与效率都很低,应该转变为短平快的、分散式的学习,非面对面培训,特别是移动网络学习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覆盖面更广、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哲涛觉得这个想法非常好,但他认为这样的学习需要经过规划、组织与推动,才能形成随时学习的氛围。两人通过头脑风暴,想出以下点子:

​ 要呈现一线工作的实战场景的经验(比如地产行业的项目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经验),可以用微视频(现场场景或实战演练)或“作战手册”的方式呈现。

​ 包装一些大V与“网红”,营造“引爆点”,比如采用大咖短视频讲话、采访问答或与网络听众互动问答的方式,使高层的战略思想能够得到及时传播。

​ 把员工日常工作的经验心得及时传播到网站上,使员工之间能够相互交流,这是一种相互激励、自我激励的方式。

​ 建立社区并开发移动手机版,使员工能够通过网络互动求助与交流。

皓枫说:“通过这些传播方式,我们要实现三个目的:一是水平传播(同一层面的传播,比如同类岗位、同类问题的经验移植)、垂直传播(从高层到基层,或从基层到高层的思想、信息流动)、迭代(实现产品、方案短时间内不断优化升级,比如一个方案出来后,经过若干人的补充完善,多次迭代形成越来越趋向完美的东西)。”

哲涛也很有感触,现在的学习不像以前那样,学和玩是分开的,学习就是学习,玩就是玩,两者之间的界限相对明确清晰,从情境来看是相对静止且固定的。未来的学习方式,学和玩可能是结合在一起的,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而且是处于流动状态的,就是在信息洪流中,随时可以舀一瓢上来。

  皓枫还介绍了自己最近看的著名的未来学家、趋势专家丹尼尔·平克的《全新思维》,里面提到:我们已经从左脑时代转向了右脑时代,因为现在人工智能逐步代替我们的左脑。我们更依赖那个善于想象、善于创造、善于图像化思维的右脑,右脑的开发程度就变成了未来一个人真正竞争力的重要抓手。为了更好地迎接这种趋势,未来人才最需要的六大能力叫作“三感三力”(三种感觉和三种力量)。“感”是指设计感、娱乐感和意义感,“三力”是指故事力、交响力和共情力。

  哲涛很受触动:“三感三力”也应该逐步成为我们未来推动员工学习的趋势与特征,让我们的培训赋能方式更有设计感、娱乐感和意义感,同时具有故事力、交响力和共情力。

  “我们任重而道远啊!”哲涛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