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致”就是我们精神的终极之处,或者说我们的精神本体,实际上是一样的,众生都有佛性,在圣不多,在凡不少,一味平等,所以是“一致”。但是,我们的精神一旦展开出来,把它的作用发挥出来,那我们每个人脑袋里面的花样就大不一样了。我们脑袋里各种各样的花样、各种各样的思虑,每个人都各不一样,都是忙个不停。
我们有些人喜欢打坐习定,早晚在那儿坐上半个小时、一个小时,外表看起来是安安静静的,但心头就像开运动会一样的,啥东西都有,忙得不亦乐乎。尽管我们人与人不同,所思所虑也是各种各样,但最终这些思虑还是要回到精神的本体之处,要回到我们心性当中。我们心性的终极,就是“一致”的这个地方。我们的心、我们的精神,能够产生各种各样的思虑,但是,怎样去动心、动念,才能够做到前面说到的那四个字,也就是“贞吉悔亡”呢?我们的心思要想起得正,念头要想来得直,做出来事情要想不后悔,怎样才做得到这一点呢?
前段时间在熊谷讲《大学》,《大学》里面最关键的修养功夫,就是“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几个步骤。我们这儿讲“一致而百虑”,《大学》里面就讲“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当然,《大学》里的“虑”和“得”都是好的,是正虑、正得,不是通过歪门邪道而来的“虑”和“得”。那么,要想正虑、正得,最关键是一开始要“知止”。所谓“知止”,作为普通人来说,就是你要知道什么事情当为,什么事情不当为。当为的事去做,不当为的事你就要止住,要知道刹车。其实,不光对不好的事、不好的东西要“知止”,对于好的事情、好的东西也要“知止”。我们做任何事情,包括吃饭睡觉都要知止,再好吃再有营养的东西,如果你不知止,肚皮胀破那就活该。
在我们的精神锻炼也是如此,也要知止。但是,知止要止到什么程度呢?那就是要止于一,就是要得一、致一。佛教道教里面的修行,首先也是要止于一,所谓“识得一,万事毕”、“制心一处,无事不办”,你的精神能止于一,那就什么事都好办了。“知止而后能定”,我们有了这个止,那么我们对自己的心思、行为就会有定数、有定见,你就不会乱来,该我做的我就去做,不该做的我就止、就刹车。“定而后能安”,我们做任何事情,有了定心丸,你心中有了定数,那么你就能够安心,这个时候才谈得上虑。你真正能够心安了,心安就理得嘛!你心安以后思虑的这个理才能得正,你从这个正理出发来做的事情,才是正事,才能有好的收获,才能有正得,自然就会有好结果。这就是“一致而百虑”,必须通过这样的修学过程,才能够做到“贞吉悔亡”。
既然天下的事情都是“同归而殊途”,都是“一致而百虑”,那还有什么不得了的呢?天下何思何虑啊!大家都要走到一个地方去的,最终的归宿都是一样的,最初的来源也是一样的。人生不过如此嘛!那你还有什么可着急的?还有什么好思虑的呢?所以孔夫子一连说了两个“天下何思何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