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管理是对事故的全过程管理,贯穿于事故发生前、中、后的各个阶段,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应急思想。应急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四个阶段。
事故预防有两层含义:一是事故预防工作,即通过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等手段,尽可能地防止事故的发生,实现本质安全。二是假定事故必然会发生,研究一些可避免的措施并开始实施,来达到降低或减缓事故影响或后果的严重程度。如在一些溶剂使用较多的车间或安全等级需求高的车间,盘查所有的设备并确认是否对溶剂的泄漏造成一些不可承受的风险的,如安全系数要求较高,把所有的生产设备换成“防爆型”的,以降低爆炸的风险。从企业的长远经营来看,低成本、高效率的预防措施是减少事故损失或影响的关键点。
应急准备是应急管理过程的一个关键过程,它是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了迅速有效的展开应急行动而预先做的各种准备。包括应急体系的建立、有关部门和人员职责的落实、预案的编制、应急队伍的建设、应急设备、设施、物质的准备和维护、预案演练与外部应急力量的衔接等它的目标是保持重大事故应急需的应急能力。
应急响应,是指在事故发生后可以立即采取的应急与救援行动。包括事故的报警与通报、人员紧急疏散、急救、应急决策和外部救援等。它的目的是尽可能地抢救受害人员,保护可能受威胁的人员,尽可能控制并避免事故后果的扩大。而一次急响应还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初级响应和扩大响应。
应急恢复工作应该在事故发生后立即开展的。首先是把发生事故所影响的区域尽快恢复到相对安全的状态,然后逐步恢复到正常。其中,恢复工作包括事故损失评估、原因调查、清理废墟等,在短期恢复中注意避免出现新的紧急情况。在长期的恢复工作中,应吸取当次事故和应急救援的经验教训,指导下一步预防工作和减灾行动的开展。
总之,应急管理应该从实际出发,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还是企事业单位,都要遵循它的原则:
(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把保障公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企业要认真履行安全生产责任主体的职责,建立与政府应急预案和应急机制相匹配的应急体系。除了从大方向上要遵循应急管理的原则外,企业内部应该按应急预案所设立的组织和流程,有序地开展应急管理,让整个企业的生产能持续的进行。
(3)预防为主,防救结合。贯彻落实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做好预防、预测、预警和预报工作,做好常态下的风险评估、物资储备、队伍建设、完善装备、预案演练等工作。
(4)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加强区域合作和部门合作,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快速应对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内外部应急管理部门人员的作用。
(5)依靠科学,依法规范。采用先进的救援装备和技术,充分发挥专家作用,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增强应急救援能力。依法规范应急管理工作,确保应急预案的科学性、权威性和可操作性。
(6)信息公开,引导舆论。在应急管理中,要满足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做到信息透明、信息公开,但是,涉及国家机密、商业机密和个人隐私的信息除外。不仅如此,还要积极地对社会公众的舆情进行监控,了解社会公众的所思、所想、所愿,对舆情进行正确、有效引导。同样的,对于企业内部,发生事故时,也应该第一时间向企业内部的人员通报事件并告知事情的发展以及企业的处理方案,以避免引起更大的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