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解析淮安淮扬名菜美食街

在淮安越河街的淮扬名菜美食街,人文文化底蕴相当厚重,河岸边上有御码头遗址,但人气就是不高。

御码头遗址

淮扬名菜美食街坐落在里运河北岸,西至承德路、东至圩北路,东西长度约400米的老越河街上的一段,占地面积17.8亩,建筑面积17000多平方米。整条街区建设、店面内外装潢,古色古香的明清仿古风貌,东西出入口设立牌楼和乾隆御碑亭等标志性建筑物,街区街景设计既有名人诗词、碑文、雕塑等,又有设施齐全的休闲娱乐场所,建成后将是淮安市场定位高、业态设置最集中的商业餐饮街区,使进街游客既能观光休闲,又能享受美食、受文化熏陶。

在2008年9月开街的淮扬名菜美食街将重点恢复、培育一批淮安餐饮“老字号”和特色餐饮名店,包括老淮安人耳熟能详的老半斋、新半斋、胜利饭店、玉壶春、周同兴清真饭店等,引进文楼汤包、朱桥甲鱼、盱眙龙虾、小鱼锅贴、码头牛羊肉汤、特色杠子面等特色餐饮业和特色小吃。中期将进行中洲岛开发建设,建成淮扬特色餐饮和美食文化底蕴相结合的餐饮旅游景区;长期逐步发展成以中洲岛为核心,美食街和文庙新天地广场共同繁荣的特色餐饮商贸圈和旅游景区。

淮扬名菜美食街(一)

计划街区建成后,将融淮扬菜“名店、名菜、名厨和名人”于一体,彰显明清鼎盛时期淮安作为“运河名都”风貌,成为全省“最具特色、最聚人气、最具魅力、最文明、最安全、最卫生”的淮扬名菜美食街区,淮安市民首选的特色餐饮、休闲娱乐街区。

从先期定位上看没有问题,但到现在还不温不火(如图所示)。用“七合一战略定位法则”的七个方面分析,其营造的商业氛围远远达不到要求,建筑设计上也没有达到效果,设计上走不通。所有的战略定位策划内涵都不能从现在的建筑环境中充分体现出来,粗制滥造的商铺与淮安运河文化、淮扬菜文化基本上不搭边。从消费心理学、艺术设计学角度走不通,营销上也就走不通。来这里吃的不是文化而是吃饱肚子,但从吃饱肚子上讲,这里有没有什么面子(味道),与开始的战略定位相距甚远,这个战略定位没有解决如何落地和落地的质量问题。淮扬名菜美食街在策划上和设计上没有很好地契合,策划者不懂设计,尺度明显与这个主题不符,有农村大车店的味道,不能把很好的想象变成有味道的建筑空间;设计者不懂策划,更不懂商业。也就是说,设计和商业完全脱节。要想让淮扬名菜美食街红火起来的硬伤太多,很多方面走不通,“接地气”只落实到字面上,没有落实到项目的营造上。

淮扬名菜美食街(二)

如果说一个商业街项目或者其他类的商业地产项目能在人文学(含堪舆)、社会学、消费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设计学、营销学七个方面走得通,也就最大限度地“接地气”了。很明显,刚才上面提到的项目在七个方面都没有走通,从任何一个角度审视都有严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