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详解类引】
战争,双方交战的过程都很短暂,大部分工作是准备和运作,进入军争环节,输赢就要见分晓了。
毛泽东说:“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他把战斗的核心说透了,战斗就说两件事,一是打,一是走。走是打的基础,是为了打,打要依靠走,所以行军和训练是打仗的重要组成部分。
粟裕在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前,他们的带着战士们的训练是每天早上起来就跑到山顶,再跑下来,然后才开始吃开饭,这样的训练出来,有利于他们与敌人在山里周旋,就比较轻松了。
将受命于君,合军聚众,交和而舍,莫难于军争。
这句讲了开战前的完整过程,首先要将受命于君,其次合军聚众,然后交和而舍。
将受命于君。
李筌注解说:“受君命也。遵庙胜之算,恭行天罚。”
古代国家决定打仗了,要有个拜将的仪式,国君授权给你将军,派你前去打仗,前线的事就委托给你了。
有了这个仪式,你可以合法的带兵了,否则将领无权调动军队,国君要授予将领一个类似于我们熟悉的“虎符”一样象征着兵权的东西。
将军领了命令之后,就开始做准备工作了,于是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
合军聚众。
曹操注解说:“聚国人,结行伍,选部曲,起营为军陈。”
梅尧臣说:“聚国之众,合以为军。”
张预注说:“合国人以为军,聚兵众以为陈。”
就是说,全国动员起来,召集国人,征兵,建立部队的编制,设计组织结构,定理制度,然后起营为军,开始训练士卒,准备出发。
接下来就两军相对了。
交和而舍。
带兵出动,到达预定地点,扎下营来与敌人两军相对,准备开战了。
曹操注解说:“军门为和门,左右门为旗门,以车为营曰辕门,以人为营曰人门,两军相对为交和。”
何氏注说:“和门相望,将合战争利,兵家难事也。”
张预说:“军门为和门。言与敌人对垒而舍,其门相交对也。”
从前人注解中可见,军队扎营之后,有许多门,不同兵种的营盘大门,有不同的叫法,而整个军营的大门叫和门,交和,就是我军的大门,对着敌军的大门。
莫难于军争。
曹操注解说:“从始受命,至于交和,军争难也。”
杜牧说:“争利害难也。”
梅尧臣说:“自受命至此,为最难。”
张预注说:“与人相对而争利,天下之至难也。”
大家都说,与敌人争利,难啊!
到了这个阶段,已经开始短兵相接,扎下营盘,就要开战了,刺刀见红的状态,很多事情是你难以掌控的事情。
难在哪里呢?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关于军争之难,孙子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是讲行军,二是讲以患为利。
以迂为直。
行军是打仗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抢先到达战场,以逸待劳,对我军有利。在最佳的时间,出现在最佳的地点,是大打胜仗的保障。
林彪几乎研究了粟裕在华东战场上的每一仗,他说粟裕打的都是神仙仗,主要原因就是,粟裕部队的行军,总能在合适的时间,出现在合适地点。
我们都知道,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要想快速到达预定地点,直线路途最短,但不一定安全,也不一定好走,一方面可能有敌军的埋伏,另一方面地形上可能根本无法通过。
邓艾带兵走七百里无人小路,虽然没有敌军的埋伏,但道路非常难走,对士卒的体力消耗和意外损失也很大,
所以,有时候迂回的弯路往往是便利的直路。很多人喜欢走捷径,总想找技巧,实际上,一步一步扎实的走,日日不断的积累才是捷径,在这个世界上,这是世界上,做任何事,最快的速度就是不疾而速。
英国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把“以迂为直”讲透了,他在《间接路线战略》中讲,在战略上,最漫长的迂回道路,常常是达到目的地的最短路径。
所谓间接路线,就是避开敌人所期待你的进攻路线。敌人的优势兵力摆在那里,敌人的伏兵埋伏在那里,等待你的前来,这条直线,就往往让你到达不了目的地。
三国时,孙策率军从钱塘出发,南渡钱塘江攻打会稽太守王朗驻守的固陵城,王朗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击退数次孙策水军的进攻,于是有人建议孙策,采用迂回的策略进攻王朗,孙策在正面战场佯动,带部队从萧山绕道袭击王朗的后方,王朗战败投降。
以患为利。
主要是讲怎么把不利变成有利,把困难变为有利。
张预注说:“变迂曲为近直,转患害为便利,此军争之难也。”
李零教授说,变不利为有利,有两个方面影响行军速度,如果能够把这两个方面的问题解决了,就可以使行动速度快起来。
一是辎重的问题,随军携带的物资,包括武器装备和粮草衣被,带着这些辎重跑,速度就难以提上去,丢了这些辎重轻装前进,速度快,但保障不足。司马懿伐孟达反叛,采用的就是分兵轻装前进,快速到达城下;赵国名将赵奢解阙与之围,卷甲而趋,也是轻重前进要速度,给敌人制造出其不意。
二是协同问题。三军之众,有好几万人,每个人的体力不一样,快慢不一样,如何协同,如何避免首尾脱节,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在平时训练上下功夫。